2025-02-11 10: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蔚文



明清以来闽台传统木雕的流传与融汇

 

林蔚文

 

 

    闽籍匠师木雕技艺的传播

 

闽台两地有着历史悠久的血缘、地缘和文缘等亲缘关系。明清以来,随着两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密切的交往,福建传统木雕技艺在台湾广泛传播并与当地文化密切融合。旧时台湾民间俗称佛像神像雕刻为“妆佛”。明清时期,由于闽南、福州等地传统佛像神像雕刻工艺在台湾民间的传播,台湾地区的“妆佛”工匠亦以闽南、福州籍的居多。其艺术风格因雕刻技法不同分为福州派、泉州派、漳州派等,其中福州派与泉州派人数较多,能工巧匠辈出,在佛像神像雕刻领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在台湾号称佛像雕刻“三条龙”的陈俊柽、林起凤、林邦铨,都是福州人。

由于福州派提倡开放式的传艺方式,广收徒弟,因此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木雕能手,如彭木泉、王稻瑞、林增桶、古金荣、刘清福以及柳长城、柳焕章父子等人。有关资料表明,当时福州派木雕技法在台湾民间流传最广,其中较有影响的民间艺人有陈俊柽、林发才、林邦铨、林福清、陈禄官等。丰原慈济宫的十八罗汉,北港朝天宫的文昌帝君、三官大帝、魁星夫子,新埔广和宫三山国王、广泽尊王,普陀岩观音菩萨等佛像,都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堪称台湾木雕的精品。陈俊柽生于1894年,系福州大坂流派创始人柯传钟的得意门生。他擅长木雕、泥塑、脱胎佛像,曾经雕塑不少优秀的佛像作品,佳作颇多,在台湾民间名气很大。陈禄官和陈春生父子原籍也是福州。陈禄官多才多艺,擅雕、塑、漆、脱胎和泥金等技艺,早期的代表作有后里毗卢寺的释迦牟尼、丰原妙音寺的漆金木雕观音等。林邦铨是陈禄官的表弟。素有台湾“木雕佛像状元”之称的林福清,生于1890年,原籍福州。他的代表作有台南法华寺和竹溪寺的十八罗汉、西方三圣等。[1]

随着木雕在台湾的流传,福州等地许多乡土文化的内容,也逐渐传播到台湾各地,如福州民间广泛流传的七爷、八爷鬼怪传说。“七爷”“八爷”分别为谢必安谢将军、范无救范将军,他们生前都是闽县人。在一次洪水中,这对好友不幸遇难,后来成为鬼怪。由于七爷身材很高,民间又俗称为“咸哥”[福州方言,“咸”与“高”音同,民间俗语有“咸(高)到鼓山顶”之句,意即形容饭菜太咸],八爷身材矮小,民间俗称为“矮八”。福州等地民间传说,七爷为善鬼,身着白衫,八爷为恶鬼,身着黑衫,因此民间又称二人为“黑白无常鬼”。这两个鬼怪在一些民间庙宇中也有雕像。福州读一民间珍藏馆收藏的两件七爷、八爷木雕像,与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的七爷、八爷木雕像,在人物造型风格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此类器物还可以列举很多,它们的共同存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闽台两地在包括传统木雕艺术在内的民间文化密切交融的历史事实。[2]

作为闽台民间文化交流重要区域的闽南和莆仙地区,其传统木雕技艺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也同样广泛,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也同样密切。清道光年间由永春来台的木雕名匠李克鸠,在参与鹿港龙山寺的整修活动后,就在鹿港定居。李克鸠的一些木雕杰作如今仍然留存在鹿港龙山寺内供人参观。

 

    台湾民间建筑中的传统木雕精品

 

台湾民间的佛像神像雕刻技艺,在福建等地雕刻匠师的悉心传授下,数百年间代代相传,最终成为台湾地区一门重要的民间工艺,在台湾民间建筑界占有重要的份量。各地的寺庙、民居等建筑藏有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如清咸丰八年(1858)鹿港龙山寺内五门殿扇窗的“夔龙团双鲤”木雕以及台湾最大的斗八藻井,精巧绝伦,美不胜收。鹿港龙山寺的“夔龙团双鲤”窗木雕图案源自《易经》,分别以两只鲤鱼和四只夔龙代表了“两仪四象”,同时又象征“鱼跃龙门”,取“金榜高中”之意,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意十分浓厚。南投县竹山林月汀古宅,各种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刻,是目前台湾古宅中最有特色的木雕。宜兰县陈辉故宅中的祠堂正门楣上,刻有精致的福禄寿图案,两旁窗槛上则雕有造型生动的龙、凤、鹿等鸟兽图案。澎湖天后宫的梁柱雕刻古朴有致,正殿的槅扇门上内层雕有“万字盘长”图案,外层雕“燕迎春风”图案。三川殿步口廊的员光,有姿态各异、情节生动的封神榜人物故事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彰化广宁宫的千里眼、顺风耳,道东书院的魁星立像和枋桥天后宫的千里眼等人物雕像,都是难得的木雕珍品。这些作品无论在造型还是在雕刻制作风格等方面,都与闽南等地传统木雕技艺的交融影响密切相关。

 

    三位大木作匠师——陈应彬、叶金万和王益顺

 

明清前后,闽台地区传统建筑一般都以土、木、石、砖、瓦、灰等材料混合建造而成,其中整体建筑的主要构件如屋架、梁架等仍以木构架为常见,民间因此称操持此类木构架建造的木匠为“大木作”,而从事门棂、花窗、隔扇等雕刻装饰以及各种家具制作的木匠,则称为“小木作”或“细木作”。作为一座传统建筑的主持者,大木作匠师堪称其中的灵魂人物。通常其在评估业主的要求与预算、建筑基地的大小规模之后,接着拟定全部的建筑作业计划,统筹筹备所有建筑材料,同时指挥协调土、石、泥水、小木作(木雕)、彩绘、泥塑、剪粘等工匠先后进行施工。大木作匠师负责决定建筑的形制、整体配置、栋架数量以及施工程序等,其身份与现代的总工程师相似。其不但要通晓传统建筑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具有全局指挥调度的能力,同时往往还身怀绝技,在建筑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明清以来,台湾民间建筑中的石、木、泥水三匠,绝大多数是从大陆延聘,这些工匠尤以泉州等地为主。当时台湾民间名闻遐迩的建筑三匠,即以早先迁台的惠安崇武五峰村石匠、溪底村木匠和官住村泥水匠最为著名。

清及近代,对台湾寺庙建筑风格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匠师,即北派掌门陈应彬、漳州派大师叶金万、溪底派大师王益顺。这三位大木作匠师或吸收闽派建筑特点而推陈出新,或本人就是从福建渡海而来,他们都与闽台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播与交融密切相关。

北派掌门陈应彬祖籍漳州南靖,1864年生于板桥中和。他曾参与清光绪年间台北考棚、城门楼以及巡抚衙门等建筑的建造,受漳州派传统木作技艺的影响很大。陈应彬的作品数量众多,如云林北港朝天宫、桃园景福宫、宜兰澳底仁和宫、丰原慈济宫、台北大龙峒保安宫、台南关仔岭大仙寺、台北木栅指南宫、台中旱溪乐成宫、新庄地藏庵等,其中朝天宫为其代表作。陈应彬继承漳州派大木作技艺,最为人称道的是斗栱的制作,尤其是金瓜形的瓜筒与弯曲形的螭龙柱,无人能出其右。台湾文化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李乾朗认为,陈应彬的著名标志即是金瓜形的瓜筒与弯曲形的螭龙栱,这两种特别造型虽是由漳州派造型蜕变出来,但都加入了陈应彬自己的创作风格。易言之,他有承先,也有启后。他提升了台湾近代寺庙以斗栱与瓜筒为主的装饰程度,将力学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此外,陈应彬主持修建的桃园景福宫正殿,“看架斗栱分布之多,螭虎栱出挑层次之密,皆为台湾所罕见”。[3]此外,陈应彬还擅长藻井的设计制作,其经手的台北指南宫藻井、朝天宫藻井以及嘉义溪北六兴宫藻井等,皆属台湾建筑史上的杰作。

漳州派大师叶金万祖籍漳州,1841年出生于台湾,其木雕作技艺也属于漳州派风格。叶金万雕刻的瓜筒形态修长,细部雕琢纤巧。代表作有桃园八德三元宫、北埔姜祠、竹东彭宅、中坜叶氏宗祠、屏东宗圣公祠等,被称为台湾近代寺庙建筑的宗师。

溪底派著名大木作匠师王益顺,清咸丰十一年(1861)生于泉州惠安崇武溪底村。明清以来,惠安崇武镇溪底村以木匠之村闻名于世。溪底村的木匠技艺高超,人才辈出,木作活动盛于清及近代。当时台湾、闽南乃至东南亚等地一些寺庙、园林和豪宅的精美木作木雕,大多出自溪底匠师之手。18岁时,王益顺承建惠安青山王庙;23岁时承建闽南一带宅庙,并参与修建闽南名刹泉州开元寺。清光绪十四年(1888),王益顺父子承建峰尾东岳庙,设计制作了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此独创的技法一经问世,便引起各地建筑工艺界同行瞩目而名噪一时。此后,王益顺还先后主持了厦门黄培松武状元宅等名宅的建造。清末至民国初期,以大木作匠师王益顺为首的一批溪底派匠师赴台执业,参与建造了艋甲龙山寺、台北孔庙等著名寺庙建筑。王益顺赴台时间长达10年,并从家乡带去一批技艺精湛的大小木作匠师以及石匠、泥水匠、陶匠与彩绘等建筑匠师,当地民间称之为溪底派。这些技艺超群的溪底派匠师,对闽台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益顺在台湾各地的寺庙、宗祠和古民居等建筑的梁柱、撑栱、雀替、垛头、兜肚、垂花等部位,大量使用各种传统装饰图案,因此留下许多精美的木雕木作珍品。以擅长藻井制作闻名于世的王益顺,在闽台两地也留下多处藻井杰作。王益顺设计制作的藻井由层层斗栱叠接而成,类似蜘蛛网,闽台匠师因而将其称为“蜘蛛结网”。台湾各地古建筑现存的一些螺旋形藻井以及纵横交叉的“纲目斗栱”,都是当年由王益顺首次带进台湾的木雕作技艺。王益顺大师的这些木雕刻杰作,对台湾民间传统建筑和雕刻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1919年,王益顺在修建台北龙山寺期间还将台北艋甲人王世南收为养子,在王益顺的大力栽培下,王世南逐渐成为一位出色的大木匠师。1955年重建的台北龙山寺大殿,主要设计图纸就出自王世南之手,这可谓是闽台民间木雕作技艺传承交融的一个典型事例。[4]

 

    泉州派匠师和漳州派匠师对场重建拱范宫

 

1930年,台湾麦寮拱范宫重建,由漳州派的陈应彬等名匠与王益顺之侄王树发、王锦木等人对场,高手比拼,留下许多杰作。所谓对场作(民间又俗称“拼场”),就是在一座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以中轴线为界,左右两边由不同的建筑师傅设计、施工、建造,两组建筑师傅合力完成这一建筑。其特点就是建筑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尺寸、规格相似,但形状、样式、手法各异。而拱范宫的对场却没有严格按照以中轴线来划分,而是按不同殿堂区域划分。对拱范宫的正殿和拜殿进行施作的是泉州派匠师。木作(大木)由溪底派的王树发、王锦木、王火艾等人执掌。如上所述,所谓溪底派,就是指来自泉州府惠安县崇武溪底乡的木匠师傅,他们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风格独具,成就卓越。闽台民间一般所谓的泉州木匠即是以溪底师傅为代表,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及崇福寺等为其代表作。三川殿与后殿的木作则由漳州派匠师完成。漳州派又称彬司派,其代表人物为陈应彬。彬司派是日据以后台湾传统建筑重要的大木匠派。日据初年,由于唐山师傅都返回闽粤,北台湾的工匠渐渐发展成为以板桥的陈应彬为主的匠师系统,彬司授徒数十人,其长子己堂、次子己元,高徒廖石成等皆是名闻遐迩的台湾民间大木匠师。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参与拱范宫木作的漳州派匠师有陈应彬和他的徒弟林火寅、陈专琳、廖石成、陈选卿、黄腾等人。他们全力以赴,各显神通,在麦寮拱范宫的建筑中留下许多精美的作品。

拱范宫的装饰形式有石雕、木雕、彩绘、剪粘、交趾陶等,其中以木雕为主。就装饰题材而言,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常见题材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二十四孝》,此外也有《水浒传》《西游记》《白蛇传》《唐传奇》《西汉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在《三国演义》中,匠师最喜欢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西蜀孔明与刘、关、张三兄弟,三兄弟形象中关羽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出现频率很高,而曹操作为反面的人物形象也频频出现。《封神演义》人物众多,形象丰富,诸如《三教大会万仙阵》《广成子大破金光阵》《三姑计摆黄河阵》等大型阵仗,对其中诸多人物阵仗交接的刻画,可以充分展示匠师的水平,所以此类题材经常出现在三川殿身堵(拱范宫是在三川殿檐廊戏曲对看堵)、过水廊水车堵等较显眼的位置。[5]

             

 台湾麦寮拱范宫部分木雕建筑装饰图案

装饰材料

内 容

出 处

装饰位置

木雕

三姑计摆黄河阵

《封神演义》

三川殿前步龙边员光

木雕

丙灵公收四大天王

《封神演义》

三川殿前步虎边员光

木雕

郑伦会陈奇

《封神演义》

三川殿中港间檐廊竖材

木雕

弄玉吹箫

《东周列国志》

三川殿中港间檐廊竖材

木雕

萧史乘龙

《东周列国志》

三川殿中港间檐廊竖材

彩绘

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

《西游记》

三川殿正门

木雕

古城会

《三国演义》

三川殿小员光

木雕

许褚裸衣战马超

《三国演义》

三川殿内向中间员光

木雕

武松打虎

《水浒传》

三川殿后步口

木雕

长坂坡之曹操与徐庶

《三国演义》

正殿纲目斗拱之看架

木雕

乳姑不怠

《二十四孝》

拜殿大楣虎边

木雕

袁氏传

《唐传奇》

拜殿大楣虎边

木雕

鹿乳奉亲

《二十四孝》

拜殿大楣龙边

木雕

铜雀台英雄夺锦

《三国演义》

拜殿左边员光

木雕

会孟津

《封神演义》

拜殿中港间左边员光

木雕

水漫金山寺

《白蛇传》

正殿与拜殿间梁下右边斗抱

木雕

陷空岛五鼠

《三侠五义》

正殿与拜殿间梁下左边斗抱

木雕

赵氏孤儿

元杂剧

正殿神龛雕花

木雕

刘玄德醉走黄鹤楼

《三国演义》

正殿神龛雕花

木雕

黄盖献苦肉计

《三国演义》

正殿檐廊右边员光

木雕

斩黄奎马腾

《三国演义》

正殿檐廊右边员光

 

    闽台木雕技艺的世代传承

 

清代以来,由闽南等地渡海来台湾彰化鹿港等地的木、石雕工匠不在少数。如前文所述的永春来台、鹿港定居的木雕名匠李克鸠,其后代李松林、李秉圭等人木雕技艺精湛,如今成为鹿港民间赫赫有名的传统木雕世家。由福建祖居地传承的传统木雕技艺,迄今已有五代,这也成为他们引以自豪的艺术成就。李秉圭师承父亲的技艺,累积几十年的木雕功力,技艺炉火纯青。在2013年及2018年分别获得台湾地区文化主管单位登录传统木雕及凿花技术保存者双认证,2022年又获得“工艺成就奖”,该奖项全台每年只授证一人,是台湾地区工艺界的最高荣誉,李秉圭因此亦被彰化县府列为“巨匠级艺师”。李秉圭表示,福建是传统木雕的重镇原乡,鹿港则是台湾延续中国大陆南方传统工艺之地,他的家族从清代永春祖地开始传承木雕技艺迄今,才有他今天的成就。李秉圭的父亲李松林过世后,故居被保存下来定名“松林居”,用以展示传统木雕工艺,保存由福建故乡传承下来的雕艺精髓。此外,近代台湾木雕名匠郭塔祖籍为泉州同安。1918年,郭塔与漳州派名匠陈应彬在大龙峒保安宫对场,在相关部位的雕刻中留下了“银同 郭塔敬献”等字样,这同样是闽台两地传统木雕技艺传播交融的重要例证。

彰化的木雕妆佛工艺大师施修礼、施至辉父子,其技艺都源自泉州派木雕妆佛艺术。台中的木雕妆佛工艺大师叶勇助,其技艺则师承福州师傅,且完整承袭福州派木雕、泥塑与脱胎妆佛技术。台南府城妆佛世家“人乐轩”传人林贞铙的祖父林亨琛,在近代创建了“人乐轩”佛具,他也秉持了福州派特有的木雕妆佛风格,使之成为台南府城妆佛传统工艺的重要脉系。此外,溪底派大师王益顺之侄王树发在近代台湾木雕界也颇有名气。王树发设计的彰化南瑶宫“蜘蛛结网”藻井,成为该宫的至宝。下面重点说说木雕妆佛大师“神刀”施修礼、施至辉的故事和成就。

曾获台湾地区文化部门指定为木雕妆佛工艺保存者的施至辉,出生于彰化县鹿港镇,家承鹿港泉州派木雕妆佛大师“神刀”施修礼。施至辉父亲施修礼与台湾木雕泰斗李松林师出同门,两人同在鹿港天后宫八卦藻井留有木雕作品。施修礼中年之后随唐山师傅习得泉州木雕与妆佛技艺,综合木雕与妆佛两项高超技艺,鹿港施自和商号的“神刀施修礼”因此名闻遐迩。施至辉十六岁就跟随父亲施修礼学艺,练就一身扎实的木雕功力与娴熟的漆线盘缠技术,创作至今获奖无数。在父亲严格的教导下,施至辉学会了泉州式木雕与妆佛艺术。这门特殊的综合工艺,工序繁复,技法细腻,涵盖了木雕神像造型以及髹漆和彩绘等复杂的装饰技法。父亲辞世后,施至辉承袭家业,成为鹿港“施自和”老店的嫡传门人。施至辉传承泉州家学,讲究神像造型美感,2012年创作《天上圣母》,在妈祖木雕神像完成后,再将漆线以手工逐条牵构于袍上,头戴九龙冠,左右帽翅以凤凰纹样装饰,如意云肩、胸腹花瓶、绣球、龙、海浪纹样均以漆线雕成,保留了漆线原色,呈现漆线之美。

上述民间木雕工艺大师以精湛的传统工艺证明自家身份,使福建传统木雕工艺的菁华得以在这些地方落地生根,同时也传播融汇出绚丽多彩的台湾民间艺术。

 

    木雕神像的开斧仪式和开光点眼仪式

 

闽台民间相关木雕神像的雕刻,在选定木材之后,一般都需择定良辰吉日举行开斧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开始时,要备上鲜花四果、米粿等供品,烧香祭拜该神祇,告知将以该木雕造其金身。之后主持人念符咒,喝令工匠之斧为“神斧”。随后工匠举起“神斧”在准备雕刻的木材上方轻砍三刀,象征“三请”;也有砍七刀的,意为赋予三魂七魄。开斧仪式之后,工匠以红布覆盖木材,等待吉日再行雕刻。台南等地的工匠在雕刻中,还注意讲究神像的吉利尺寸。如一尺二寸、一尺三寸半、一尺六寸、二尺二寸等,都被认为是传统的吉利尺寸,匠师们都要选择这些尺寸进行雕刻。在完成雕刻和髹饰工序之后,还要举行开光点眼仪式。即施行法术,使神灵能够依附到神像身上,使之成为神灵的“金身”。仪式通常要择定吉日,供奉七宝,即金、银、铜、铁、珍珠、玉和玛瑙等。也有的在神像的后背挖一个小洞,放入一只活的雄蜂,以增强神灵的灵威。或放入灵符、香灰等物,然后再覆盖洞口。台南等地民间在开光仪式置放的香炉中,要放入三枚带有皇帝年号的铜钱以及木炭、铁钉、五谷等物。民间俗认为一枚铜钱寓意万岁,三枚铜钱则寓意万万岁,人们以之祈求神灵保佑黎民代代平安。铁钉与木炭都因闽南语的谐音,寓意子孙兴旺发达,香火旺盛。五谷则寓意五谷丰登,民生温饱。在点眼仪式中,有的以镜子将室外的阳光折射到神像的眼睛中,寓意借阳光的神力,使神像今后能够明察秋毫。[6]开光点眼仪式的规模一般视神像的身份及影响力、信众的多少或者供奉神像庙宇的规格大小而定。规模大的,往往信众云集,香火旺盛,热闹非凡。规模小的则召集一些信徒将开光后的神像供奉在神座上,然后上香跪拜祭祀。闽台民间匠师一般都熟悉此类仪式,如彰化鹿港泉州派“小西天”神像雕造第五代传人吴清波,自幼跟随父辈学习神像雕刻技艺。到三十岁时,在父亲面授整套命理以及符咒大法之后,才算真正出师。鹿港“施自和”老店嫡传门人施至辉大师在民俗科仪方面,如开斧、入神、开光点眼等,亦遵循古训,保留传统文化内涵。

 

    闽台传统木雕内涵与风格的融合

 

明清时期,随着闽台两地传统雕刻技艺的传播与交融,两地木雕匠师的雕刻风格也渐趋一致。闽台传统木雕刻大致有线雕、阴雕、浮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薄雕、透雕、混雕、嵌雕、贴雕以及镶嵌等技法。在一些建筑饰件中,有不少镂空的深浮雕与圆雕拼接一起,因材施艺,加强深度空间感,构成丰满且多层次的艺术画面。在一些木雕作品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福建乡土民俗的许多内容也随之传播到台湾各地。除了上述台湾麦寮拱范宫部分木雕建筑装饰图案中的历史传说故事,两地民间还流传诸如龙凤呈祥、喜上眉梢、三元及第、一路连科、瓜瓞绵绵等传统吉祥图案。除此之外,两地的金漆木雕在雕刻风格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闽台民间流传的各种佛道神仙雕像,如妈祖、关帝、保生大帝等形象都大致相似。还有上述的福州民间七爷、八爷木雕像,与台湾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七爷、八爷木雕像,在人物造型风格等方面也很接近。此外,鹿港“施自和”老店嫡传门人施至辉大师创作的木雕作品《四畅人物》,亦与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同类木雕作品神似。此类例子为数众多,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闽台两地传统木雕在文化内涵与雕刻风格方面的密切交融。

明清时期,莆田等地由于妈祖信仰而与台湾各地的民间宗教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出自莆田、泉州等地民间艺人之手的各种妈祖木雕像等神像,经过分炉等活动传入台湾的不在少数。如现存台南开基天后宫正殿的金面妈祖神像,背面刻有“崇祯庚辰年  湄洲之五妈”等字样。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收藏有近十件清代妈祖木雕像,其雕刻风格与同时期福建民间的妈祖雕像基本一致,这些雕像不排除部分来自莆仙、泉州等地民间木雕艺人之手。此外,诸如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闽南民间广泛流传的神祇,在台湾地区也有众多崇拜信徒。这些闽台民间共同崇拜的神祇,在明清前后两岸民间宗教与文化艺术密切交流的历史背景下,同样存在着神像雕刻技艺的传播以及雕刻风格的融会互通,这些现象再次表明了闽台两地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5年第1期,作者为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

 

注:

[1]郭发柽:《福州木雕艺术》,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2]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印:《台湾文物——宗教信仰篇》,2004年,第61-63页。

[3][4]李乾朗:《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260页、第159页。

[5]李湖江、陈建芳:《台湾麦寮拱范宫建筑装饰艺术特色简析》,《闽学研究》2019年第2期。

[6]林明德主编:《台湾工艺地图》,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第246-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