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 23: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任 捷



情系两岸的“玉二妈庙”

 

 

 

 

想了解“玉二妈庙”的传奇故事,追溯她的历史渊源,则要到东山县铜砵村来。因为坐落在这里的“净山名院”是“玉二妈庙”的祖庙。

采风“玉二妈庙”,缘于对“玉二妈”的功绩和传奇一生充满了敬佩与好奇。先是拜访了东山县“寡妇村”展览馆的黄馆长。这“寡妇村”也就是铜砵村。黄馆长见我专门为了解“玉二妈庙”采访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介绍了“玉二妈庙”的相关情况,讲述了台湾信众来东山铜砵村寻根谒祖“玉二妈庙”的过程。为了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玉二妈的传奇故事,我决定到实地敬拜“玉二妈庙”。记得那天与黄馆长道别后,没多久,天空下起雨来,我回宾馆向朋友借了一把雨伞,就冒雨直接去了净山名院。先是坐公交车再坐摩的直奔铜砵村的后山坡寻找“玉二妈庙”。

通往净山名院的山坡比较宽敞,坡度也不是很大,可以行驶客车。道的两边有村民的住房,偶尔还有小店铺什么的,看得出来,这里的民风纯朴,村民的脸上显得很淡定。看着想着,摩托突然停了下来。原来,前面正修路,无法前行。好在驾驶摩托的师傅是当地人,熟悉这里的路径,调头从村中的一条小道迂回继续向上,虽说小道有一些颠簸,但一路上山也好,溪也好,树也好,海风在耳边呼呼作响,穿行在雨雾缭绕的林中小道,四周荡漾着丝丝隐约飘浮的神仙般的气息。上了坡顶,眼前豁然开朗,放眼望去,苍绿一片,不远处,树木簇拥的净山名院,坐北朝南,依山而筑,远眺着台湾海峡。此时,雨停了,天晴了,空气格外的清新,给人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爽。

净山名院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崇祯年间重修,清嘉庆戍午因寇乱被毁,丁丑年扩建重修,民国年间和“文革”期间分别被废,1985年由海外台胞和新加坡侨胞捐资重修,保留着明朝院庙的建筑风格,碧瓦飞檐,精致雅观,屋檐上雕塑的众多历史故事、传说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还有不少飞禽走兽逼真动人。庙宇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面阔三间,庙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主殿奉祀“玉二妈”,两边配祀“注生娘娘”和“注寿娘娘”。大殿额匾“淑女元勋”四个镏金字,殿中横匾“懿德怀柔”,殿前伫立的两个铜神像异常威武。大殿两边青石柱子雕着对联:“柔质秉军机而称烈女;懿躬参将略以佐严亲。”对联外延墙上壁画色彩虽不再那么鲜艳却寓意丰富,呈现一派吉祥。往上看那镂空石雕的窗户,花纹图案造型奇特,雕工精良,颇具特色。沿着墙体外走,就可看到两边墙上左龙右虎石刻生动活泼,气势不凡。

净山名院院前的大池塘,水波涟涟,灵气动人。精美的院墙脚下花圃上,八块巨大的岩石分别雕有一字,组成“海峡神缘源远流长”,甚是醒目。院内有一座假山,假山上还添加了小塔、小亭等小景观以及渔翁等人物,使假山增添了不少情趣。在假山的左对面有一座造型典雅古朴的凉亭,誉为“苏亭”,亭边茂盛的刺桐树生机勃勃。坐在亭内向外纵览青山秀水,树木郁郁葱葱,小花满坡盛开,有香轻轻涌动,偶有鸟儿飞过,洒下一片清脆。远瞰海滨景观,海滩一片金色,白帆点点,海鸥成行变幻。眼前的美景仿佛映照了净山名院里的另一副对联:“净山山,山青境秀;铜海海,海晏河清。”

从净山名院延伸出来的许多有关玉二妈的故事和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玉二妈,本名陈怀玉(704~718年)是唐朝入闽开漳圣王陈元光次女,自幼习武,胸怀报国之志,豆蔻年华即随父亲征战闽南地区,在无数次的战斗中,立下了不少战功。据传,在一次战斗中,她英勇无比,单枪匹马闯入敌阵,连斩数员敌军战将,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虽说芳年早逝,却英魂不散,继续暗中为父兄助战;同时,她牵挂着平民百姓,救苦救难,荫庇众生。她的卓越功绩,惊动了朝廷,武则天皇帝为表彰她的丰功伟绩,敕封为“柔懿夫人”。除了皇帝敕封外,人们为褒扬她奋力参战、保卫海疆的精神,誉她为“淑女元勋”、“懿德怀柔”等封号,敬称她为“妈祖”,有着“第二圣母”的尊称。

净山名院与其他“玉二妈庙”不同的是,其他“玉二妈庙”供奉的玉二妈神像只一尊,而净山名院供的是两尊,为什么会有两尊呢?

这得从明代末年郑成功在东山建立水师说起。那是1661年,郑成功率领水师挥戈东征,驱逐荷夷,铜砵40余乡亲驾4只竹桁船随军出征。临出师时,铜砵乡亲把净山名院“玉二妈”神像虔诚地请上船。那时,男女老少齐出动,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送“玉二妈”上船,跪拜祈祷“玉二妈”护佑出征的乡亲们一路平安、凯旋归来。这些随郑成功渡海出征的铜砵将士在“玉二妈”护佑下,一路顺风顺水,所向披靡,在与“红毛番”进行海战时,荷夷火炮或打不响或火药湿灭或炮弹失准而落海,铜砵将士无一伤亡。铜砵村的将士一路顺利渡过关隘,都认为是“玉二妈”神威显灵鼎力相助,凯旋时将士们恭敬地护送随军出征的“玉二妈”金身返乡。

“玉二妈”神像随大军出征期间,庙里没了神像。为了填补空缺就又塑了一个“玉二妈”神像供在庙里。后来,大军得胜回到铜砵村带回了随军出征的“玉二妈”神像,也恭敬地供在庙里。这样,一庙就有了两尊“玉二妈”神像,人们习惯于将早先雕刻的那尊称为“大妈”,后雕刻的那尊称为“二妈”。于是,净山名院有了与众不同的神奇,庙宇香火也更加旺盛。

净山名院不仅院内有着深厚的“玉二妈”文化,院外也有众多胜景,如“虎洞泳”“莺拍桃”“鳌鱼戏水”“仙降蟠桃”“珊瑚滩”等。说到“珊瑚滩”,不由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君不见,沉沉水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珊瑚有着不畏惊涛骇浪的坚毅品格和勇于奉献的无私精神,这不正是东山岛人性格和品德的象征吗。

且不说远的如黄道周、陈瑸、陈士奇、蔡玉卿、康瑞、唐朝彝、潘潜等人,就说说“净山名院”眼下的铜砵村又称为“寡妇村”的寡妇,她们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东山岛人珊瑚般的坚强与无私的高尚品格。

“寡妇村”的背后,有着一段血泪的辛酸史。1950年5月国民党军残部败退台湾时,为了扩充兵源,大抓壮丁。5月10日凌晨,国民党军来到铜砵村,以查户口为名,把只有200来户的铜砵村挨家挨户搜了个遍,将青壮男子全部集中在村里的祠堂前,强行把“适龄”的147名青壮年男子推上了开往台湾的军舰。从此,失去丈夫的91名已婚妇女,过着望眼欲穿盼夫君、夜夜默默守孤灯的凄惨日子。她们艰难地生活着,肩负着家庭的生活重担,承受着巨大的心灵创伤,痛苦与思念近半个世纪。她们坚强的性格、忍辱负重与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和景仰,“寡妇村”因此而得名,成了海内外新闻热点,影片《寡妇村》和电视连续剧《台湾海峡》的许多素材就采撷于此。“寡妇村”的寡妇逢年过节总要带上供品,来到净山名院,祈求亲人早日团圆。还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也来到这里朝觐,祈盼祖国早日统一。

东山“玉二妈”与台湾的渊源可谓源远流长。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随军出征的铜砵村乡亲有的回到铜砵村,有的定居台湾。“玉二妈”的香火首播台南山上乡山上村。于是,山上村的“天后宫”成了台湾所有“玉二妈庙”的总庙。从此,“玉二妈”逐渐传播到嘉义、台南、台北、台中、基隆各地。现在台湾各地都有“玉二妈庙”,信众达数百万人。

为了实现“玉二妈庙”谒本追源的愿望,台湾嘉义“天后宫”董事长萧镇煌等信众,经过13年的调查考证,终于确认东山铜砵“玉二妈庙”是台湾所有“玉二妈庙”的祖庙。2007年元旦,来自台北、高雄两地的台湾“玉二妈庙”信众代表10多人来到东山铜砵村,参加祖庙酬恩醮教活动,并向祖庙敬献一对象征人神情缘如钟常鸣、如鼓常响的特制“钟鼓”。

2007年,铜砵“玉二妈”文化信仰习俗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后,2009年2月16日,萧镇煌率领台湾全岛26家妈祖宫庙的650名台胞信众,带着台湾“玉二妈”神像首次回“娘家”,在东山铜砵净山名院举行认亲祭祖活动。这是台湾与东山两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活动。

铜砵村的“玉二妈”文化对于研究大陆和台湾的民俗信仰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性、融和性,具有海峡两岸共同民俗文化的鲜明特征。通过开展民俗信仰交流,举办两岸妈祖感恩联欢晚会,以及隆重的祭祖典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了两岸人民的情感交流。

今天,我顶礼膜拜的庙宇,坐落的地方名曰净山。净山名院虽说占地面积不大,不以恢宏的气势闻名,却因其深厚的“玉二妈”文化、特殊的人文地理而名扬海内外,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朝拜圣地与旅游天堂。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