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禅和曲 宗教音乐。光绪末年,福州民众组织了“斗堂”“济功堂”“一善堂”“兴合堂”“集贤堂”等民间宗教团体,义务为斋主设坛做寿,后来扩大为普度鬼魂(普度)、超度亡魂(超场)、消灾灭难(急斗)、施舍野鬼孤魂(焰火)、祈福增寿(斗场)的各种活动。它主要以福州鼓西肃威路的裴仙宫为基地,后传播到福州市所属各县和厦门市,1934年福州西禅寺梵辉法师将禅和曲的文词和锣鼓整理成《讚颂集要》一书,陈宝琛书写题名《梵呗流辉》出版,由此流传台湾、东南亚等地。禅和曲的演奏形式分坛上与坛下两部,坛上演唱并兼司打击乐(法器);坛下司弦管乐伴奏。乐器有钟、鼓、磬、铃、大小木鱼、钲锣、小钹、碰铃、铙、钹等。音乐悠雅、抒情。1982年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编辑《禅和曲集》,把禅和曲分为:“内三腔调”“外三腔调”“香花调”“吉仔吟”“拜腔”等五部。2007年,福州禅和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