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10: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体鸣乐器 乐器。以发声物质为声源体受激发声,无其他媒介振动体。在中国古代“八音”中除丝类外,其他金、石、土、革、木、匏、竹七音皆有体鸣乐器,它多数无固定音高,发音不和谐,只作增强节奏与音色效果。体鸣乐器种类多,用途广,它还可以细分为碰奏、击奏、摇奏、刮奏、拨奏、擦奏、捣奏、跺奏等。台湾汉族的体鸣乐器源自大陆。台湾各部族除雅美人未见乐器外,其他部族都有属于体鸣的乐器。①杵。位于日月潭的邵人杵歌远近闻名,它由数位或十几位妇女手持不同长度的杵,围成圆圈,轮番交替击打,发出铿锵之声。②口琴。除雅美人没有口琴外,其他各部族都有。其构造有竹台竹簧、竹台金属簧、金属台金属簧、骨台金属簧等,其中以竹台金属簧最普遍。口琴的簧数一至五簧不等。布农人喜欢单簧口琴以为泛音奏法,泛音do、re、mi、sol与布农民歌的音阶一致。口琴有独奏、合奏。③木鼓、木琴。阿美人曾使用。④裂痕鼓。平埔人、阿美人曾使用,裂痕鼓在赛夏人里被当作织布机。⑤铃。用于舞蹈伴奏,卑南人念咒时铃是不可缺少的乐器。⑥钟。主要为台湾南部的一些部族所用。锣是平埔人所用。⑦竹筒。长约50厘米,为杵乐伴奏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