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哪吒鼓乐 民间音乐。源自民间信仰的一种吟唱表演形式。明代随道教从山西闾山传入漳州,己有六百多年历史。它与民间信仰中的“踏火”配合,是古闽越族原生态巫术仪式与道教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流行于芗城、龙海、南靖等地,每逢农历大年初一、十五和十月初一、初二,当地的踏火和鼓乐民俗活动规模壮观,歌声不断,气氛粗犷热烈。哪吒鼓乐的乐曲有紧、慢、中等板式,乐器中最有特色的是长柄手鼓,其次还有板(天尺)、马锣等。鼓乐阵吟唱的是漳州腔哪吒鼓乐,乐曲介于漳州古老吟唱歌谣与民间歌曲之间,是漳州古老民间歌曲的一种。鼓乐分为引子与正曲,引子为散板,正曲为有规律的节拍,漳州芗城区打锡巷还保留有“咬旗”习俗(即众多哪吒鼓阵共同吟唱),吟唱同调不同词的音乐,展示各自的高超技艺。2009年,漳州哪吒鼓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