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音乐 地方戏曲音乐。梨园戏运用泉腔。梨园戏是我国南戏的存活剧种之一,它形成于南宋,泉腔形成于元末明初,诞生于泉州,流传于泉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以及潮、汕一带,传播于台湾,远播东南亚各国。梨园戏分大梨园、小梨园。大梨园:“下南”,属本地班社,唱腔由几个常用的曲牌反复再现,风格粗犷,适于净、末、外、丑的演唱,基本上保存了宋代南戏的原貌,富有本土特色;“上路”,又称“大梨园老戏”,是福建以北诸省传入的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方化。小梨园,俗称七子班,是由青少年演员组成,又称“戏仔”,它演出的多是生旦戏,文辞典雅,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唱腔有专用的曲牌,优美纤细,缠绵悱恻。梨园戏音乐的唱腔,以泉州方言演唱,以福建南音为声腔,吸收潮调、青阳、弋阳、昆腔等。音阶采用我国古代的正声、下徵、清商3种音阶,调式以宫、商、羽调式为主。唱腔中经常出现商—羽、角—羽、宫—徵调式的交替。板式在梨园戏称“撩拍”,唱腔多用第一撩、第二撩起拍,極少从板上起拍。结构:梨园戏音乐的结构属曲牌连缀体,曲体有散曲、套曲、集曲、传踏、诸宫调等。演唱方法:生、旦、净、末、丑均唱本嗓。伴奏曲牌有丝弦曲牌200多支,吹打曲牌100多支。被列入国家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