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 福建传统手工艺品种。兴于唐,源于民间迎神赛会、婚庆祝寿的庆贺及道场超度亡灵等。彩扎分“站活”“坐活”两种。“站活”通常用于制作较大型的“鳌山”“彩楼”“灵厝”,多以竹篾彩纸绸布等扎制,配有人物、动物等;“坐活”多用于制作精致人物,作为婚娶、祝寿等陈设观赏品,后成为主导性工艺品。福建彩扎主要由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生产,清代、民国时期,泉州、漳州都有不少有名扎制作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匠们多参加工艺品合作社(厂),并从为封建迷信服务为主,改而进行艺术品创作。泉州彩扎多以梨园戏剧的生、旦为主,称为“南派”风格;厦门多以京剧武打人物为主,称为“北派”风格。1960年,泉州的陈天恩、卢金钗,厦门的柯石头,漳州的肖元龙等被评为省“艺人”。许多作品在省内外工艺品展销会上都深受好评。近20年来,因企业改制、市场变化,彩扎工艺品已少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