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22: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尚 文



马照南受邀出席南平市“杨氏英烈”座谈会

 

 

11月9日,“杨氏英烈”座谈会在南平市延隆重召开。世界杨氏联谊总会会长、建州康养集团董事长杨仁慧,世界杨氏联谊总会顾问、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原巡视员杨荣郎,南平市政协原副主席林文志,福建省杨氏委员会南平分会原会长杨思浩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省内外的杨氏宗亲及专家学者共50余人齐聚一堂,共缅英烈、共叙宗谊、共谋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明办原主任马照南应邀出席。

上午9时,大会在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杨家儒会长首先致欢迎词,杨仁慧向大会致贺词,会议宣读了朱子文化顾问朱清、武夷文化研究院吴邦才院长的贺词。

专家学者就“杨氏英烈”开展座谈。陈利华教授就收到座谈会论文的《文韬武略话杨门》作综述,引发与会者的共鸣。之后,多位专家就杨家将“忠勇”精神到现代杨氏英杰作了发言。老会长杨思浩以《杨荣理政二三世》为题,阐述明代杨荣“功在社稷、德泽闽北”的历史贡献;闽西代表作《创造战争神话,挺起民族脊梁》发言,讲述开国上将杨成武在平型关、黄土岭、冀中地道战等战役中的不朽功勋。与会者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微信图片_20251113203046_232_33.jpg

福建省杨氏委员会南平分会原会长杨思浩

随后,南平市政协原副主席林文志作座谈会总结。他首先高度肯定了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意义,指出:“此次‘杨氏英烈’座谈会既是对杨氏先贤英烈事迹的系统梳理,更是对闽北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凝聚宗亲力量、助力地方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清晰思路。”

微信图片_20251113203305_236_33.jpg

南平市政协原主席林文志

在谈及杨氏文化的精神根基时,林文志着重强调了闽北先贤杨时的理论贡献。他指出:“杨时不仅以‘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典范,更在理学发展史上扮演了‘承前启后、道南传薪’的关键角色。他将北方理学思想系统南传至闽地,创立‘道南学派’,为朱子理学在福建的孕育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杨时提出的‘理一分殊’思想,既阐明了宇宙本体与具体事物的辩证关系,又为个人修身、社会治理提供了哲学依据;其‘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与当代倡导的‘实干兴邦’精神高度契合,至今仍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德素养的宝贵思想资源。”

同时,林文志特别提及长期致力于杨氏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弘扬与学术研究的老领导杨运樟。他动情地说:“在我们身边,老领导、老宣传部长杨运樟同志是闽北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保护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路人’与‘实干家’。多年来,他始终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学术担当,为闽北文化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在闽北革命历史研究领域,他不仅大力协调各方资源给予支持,更亲自组织党史办,深入闽北各县区革命老区,走访数百位老红军、老战士、知情者及烈士亲属,系统搜集、考证近代以来闽北革命的珍贵史料,创办《闽北革命根据地史料》,填补了多项地方红色历史研究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权威依据。在朱子理学与杨时思想研究领域,他大力支持闽北闽学会和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的成立,并给于研究经费保障。杨运樟老领导用数十年的坚守与行动,诠释了‘担当’与‘奉献’的深刻内涵,是我们传承文化根脉、弘扬红色精神的榜样。”

林文志希望与会各方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一方面深入挖掘杨时等先贤的思想价值,将其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另一方面学习杨运樟老领导的实干精神,持续加强英烈故居修缮、史料整理、学术研究、文旅融合等工作,推动闽北加快发展。

微信图片_20251113202717_225_33.jpg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明办原主任马照南

马照南受邀讲话。他指出,当前召开“杨氏英烈”座谈会,既是对中华杨氏英烈群体的缅怀致敬,更是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结合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一次重要文化与精神实践。杨氏历史上英才辈出:东汉名臣杨震以“四知拒金”留名青史,成为廉吏典范;杨荣辅佐四朝,被誉为治世能臣。他强调,杨氏英烈遍布古代忠勇戍边、近代反帝反封建、现代革命解放等各个历史时期——北宋杨家将戍守北疆、近代杨衢云投身民主革命、杨峻德创建闽北革命根据地、杨根思抗美援朝殉国,系统梳理其事迹,既能让更多人了解英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作出的贡献,也能纠正对英烈事迹的模糊认知,还原其崇高历史定位。

他表示,新时代面临多元文化交织、价值观念碰撞的挑战,英烈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通过宣讲杨氏英烈的忠诚、勇敢、担当,能为全社会树立“爱国为先、奉献为荣”的精神标杆,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远离浮躁、拒绝低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他高度肯定“杨思浩同志十余年如一日投身杨氏文化研究与传承,没有他的组织推动、广泛联络与亲力亲为,闽北杨氏文化的研究很难有今天的系统性成果,宗亲之间的联结也难以如此紧密。他亲自撰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牵头的活动,都让杨氏先贤精神与英烈事迹更鲜活地走进大众,这份坚守与热忱,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微信图片_20251113202458_223_33.jpg

他认为,福建拥有丰富的革命英烈资源,应当推动英烈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修缮英烈故居、建设英烈纪念馆、打造红色文旅线路,既能传承红色基因,又能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地方发展战略,实现精神价值与经济社会价值的双赢。同时,杨氏在台湾、海外拥有广泛宗亲基础,可邀请台湾及海外杨氏宗亲代表参与相关活动,通过共同缅怀英烈、共话家国情怀,增进国家认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向心力。尚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