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18: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许怀中、马照南等


·《千顷澄碧——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十五周年纪实书评专题·


微信图片_20200414174424.jpg

  

绿我涓滴  倾心奉献

——读《千顷澄碧——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十五周年纪实》

 

许怀中

 

初春时节,喜读福建省艺术馆馆长陈秀梅主编的《千顷澄碧》文集,颇有感触。它立意高、纪实强,说明我省艺术扶贫方向明、成效大,值得推广。

首先是立意高。书名“千顷澄碧”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时挥笔写下的“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主编以之表达福建艺术扶贫的志愿服务精神,即将涓滴之水汇成公共文化服务佳景。全书以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为指南,展示了我省艺术扶贫的历程。2004年,福建省艺术馆领导深入山区调研,开始谱写上述伟业篇章。这样的立意成为该文集主题的由来。

其次,纪实强是本书的特色。全书图文并茂,以详备的资料阐明扶贫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展示奉献爱心的艺术工作者的丰采。

1983年我在省宣传部门工作,兼任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当时福建省艺术馆名为“福建省群众艺术馆”,简称“群艺馆”。在文集中,上篇是以“扶贫路上”为题的报告文学。第一章记叙“1984年有了一座面积2700平方米的六层办公楼”,拥有一批有潜力的艺术人才。他们之后在艺术扶贫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全民艺术普及的火炬手”。“倡议便是承诺”这一节追记2005年4月省艺术馆发出“倡议书”、获得全省艺术馆和文化馆系统热烈响应的情况。第二章以“艺术滋润人心”为题,从乡村艺术教育、城市大众文化和儿童特殊教育等角度阐明艺术扶贫工程的特点。第三章“众人拾柴火焰高”,描绘文化志愿者的群像,展示艺术扶贫基地的业绩,并从国际视野看待艺术扶贫的贡献,眼光广阔。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凝聚爱心的“玫瑰”,欣赏沁入心脾的“余香”。报告文学的结尾以“天之道与人之道”为题,说明福建艺术扶贫工程15年践行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法律的保障、政府的支持、民众的欢迎。

文集的下篇题为“聚沙成塔”。第一章“创新实践”阐明艺术扶贫走过的探索和创新之路,重点在农民漆画创新所取得的成功。第二章“八闽风采”收集我省各地艺术馆的文章,汇集了各地艺术扶贫的经验、做法。第三章“志愿者之光”,选登江仁楚、詹红丹等志愿者的文章,说明我省15年来艺术扶贫的可喜成绩与志愿者的奉献分不开。

本文集充分显示我省艺术扶贫工程的方向明。首先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其次是遵循国家文化等部门的部署,贯彻我省党政领导的要求。在省文旅厅的直接领导下,艺术馆发挥作用,群策群力,开拓创新,谱写了艺术扶贫的壮丽乐章,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新闻媒体的重视。

我省艺术扶贫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在本文集中获得彰显。其一,参与人数极其广泛。全省88个文化馆对口建设了288个艺术扶贫基地,600多名文化馆专业人员、2万多名志愿者参与,极为可观。其二,切入点得当。以贫困山区艺术教育和以农民漆画创意为关注点,取得“精准扶贫”效益。活动面遍及我省城市、农村、山区、沿海,甚至在包括西藏在内的兄弟省市都产生影响。2018年西藏昌都学员仁青郎加前来学习,2019年我们3个画师到西藏教学。唐卡画师、唐卡漆画有千年历史,以前用天然矿物朱砂、绿松石粉画,我们教他们用大漆来画,是史无前例的创新。我省农民漆画走向世界,2019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推广项目,赴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巡展。其三,荣获多种荣誉。被国家文旅部评为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名牌,获得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入选文化部十大创新文化工程,被文化部、财政部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被福建省人事厅、文化厅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福建省精神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总之,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它不仅是文化建设,而且对政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本书主编陈秀梅是我的校友。1983年,我离开厦门大学中文系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她考进厦大中文系。1987年,她毕业后分配到省文化厅群艺馆工作。当时我还兼省文化厅领导职务,和她一起开过会。2004年,她担任群艺馆办公室主任,正值我省艺术扶贫工程启动,从一开始参与调研。文集中她所写的《初心永恒》回顾了三个五年的历程,表达了深厚的感情、深切的体会。《后记》中提到厦大中文系黄鸣奋教授的撰稿。我记得他是福建省恢复高考第一年的文科状元,1977年考进厦大中文系,我曾为之授课。他毕业后留系工作至今。这次所写的报告文学是以文化馆站和艺术基地调研为基础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扶贫决战决胜的攻坚阶段,我省艺术扶贫任重道远。这部文集的出版适逢其时,是我省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它总结、回顾我省艺术扶贫历程,瞩目我省文化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很有意义。衷心祝贺这本文集的出版!

(本文作者原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联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等)


 

艺术精准扶贫的福建模式

——读《千顷澄碧——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十五周年纪实》

 

马照南

  

      《千顷澄碧》是一部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十五周年的纪实作品集。这部超过20万字的著作,以习总书记关于脱贫致富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用优美而翔实的文字,系统完整地记录了福建十五年来艺术扶贫的光辉历程和卓越贡献,展示了福建艺术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的深厚为民情怀。全书脉络清晰、故事生动,引人入胜。

       从2004年到现在,十五年过去了。全省88个文化馆对口建设288个艺术扶贫基地,11360名志愿者始终坚持跋涉行进在山区、海岛,为乡村孩子艺术启蒙。受到艺术启蒙学生人数超过1200万人次,其中有23410个乡村学生获得各级艺术表彰,490个乡村孩子考入各类艺术院校。十五年的播撒、十五年的浇灌、十五年的汗水、十五年的收获。如今艺术扶贫繁花满枝、硕果累累。该工程荣获中宣部“全国首批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全国十大文化创新工程、第十五届群星奖、2017中国年度文化人物奖等荣誉。艺术扶贫,成为福建扶贫事业一张闪亮的名片、精准扶贫工作的典范。

       亮点之一,在全国首倡福建艺术扶贫工程。福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首倡省份,也是全国艺术扶贫的首倡省份。2004年,省艺术馆领导带队深入山区调研。他们发现,山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明显缺失,没有艺术教师没有艺术课程,许多学生大半学期过去了,音乐、绘画的教材几乎从未打开过,书还是新的,学生们连简单音符都不会识别。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贫困震撼了他们,农村孩子对艺术的向往、渴望,深深感染了他们。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活动,更是人们对世界形象的认识和实践方式。人们通过艺术实现对世界对自己的深度认识和把握。作为贫困的存在,往往是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并存。房屋新不等于新农村,衣服新不等于新农民,有新校舍不等于有合格的教育。只有进行精准且深入的文化艺术扶贫,培养不仅有脱贫意志品质,还有规划未来实现理想的能力,有文化艺术素养的一代新农民,才是农村告别贫困的希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省艺术馆毅然决定以“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贫困”为主题,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在全省实施福建艺术扶贫工程。

       亮点之二,在实践中建构“倡议即承诺”艺术扶贫机制。从2005年起,福建省艺术馆向全省文化馆发出倡议,得到全省艺术馆、文化馆同仁积极响应,艺术扶贫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至今没有中断。全省88个文化馆参与艺术扶贫工作,参与率达到了 95%,每个文化馆都专门设立了艺术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门的艺术扶贫工作负责人,形成了完善的艺术扶贫工程服务网络。

     “倡议即承诺”,体现的是艺术家的高尚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走进贫困农村,走进学校,以自己的奉献精神和聪明才智,播撒艺术的种子,点亮贫困学子的艺术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倡议即承诺”机制引领下,师资培训机制、艺术扶贫志愿服务机制、部门社会协调协同机制、艺术扶贫基地建设机制、基地班学生与艺术院校招生入学机制等相继产生。

       师资培训机制。为了加强“艺术扶贫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福建省艺术馆定期举办各类福建艺术扶贫师资培训班,针对薄弱环节,开展教学交流。他们邀请省内各专业名家分别授课,为全省文化馆常年坚持下乡辅导授课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育出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艺术扶贫工程”师资队伍。

       艺术扶贫志愿服务机制。除了组织全省各级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参与艺术扶贫,他们还动员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师生以及社会上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加入到艺术扶贫志愿者队伍中来。全省建设281支志愿者队伍、600多名文化馆专业人员、2万多人的艺术扶贫志愿大军,人数极为可观。

       艺术扶贫基地、基地班入学机制。他们建立了遍及全省农村、海岛贫困山乡的艺术扶贫基地,还把基地开设到城市街道小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成果。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他们还开设了官方网站和“网上艺术扶贫基地”。同样受到欢迎的是,为了让在学习中展示出艺术天赋和才华的学生受到更好教育并脱贫,他们与福建省艺术职业学校和福建省歌舞剧院联办,招收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的学生。学费全额减免,毕业后有机会被推荐工作。

       协同推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艺术扶贫工程,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经费支持。各有关部门协同协作,整合政策和资源,形成横向合力。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分工负责、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形成纵向合力。众多文艺界专家、企业家、社会志愿者以及社会团体、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先后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艺术扶贫的队伍中来,他们通过捐资助学、捐款捐物等方式向农村贫困地区奉献爱心。各方协调配合,组成了文化扶贫强大合力。

       亮点之三,在艺术扶贫中推动非遗的传承。福建是原生特色文化艺术、非遗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许多的民俗文化,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部分项目存在后继乏人的窘境。艺术扶贫恰似春风吹拂大地,许多地方艺术扶贫不仅教会艺术基本技能,在开设美术、音乐、舞蹈和写作之外还设置了剪纸、版画、地方戏曲等丰富多彩的非遗内容。他们把非遗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众多非遗文化在艺术扶贫中焕发生机活力。各地农村的民俗活动、文化生活也增添了生力军。通过民俗文化活动,使得非遗得以延续,又大大增进村民情感、道德、传统习俗和文化等方面的认同和沟通。

       福建是全国最集中最典型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但保护利用意识不足。艺术扶贫开展后,得到根本改变。福安市文化艺术馆在康厝乡畲族中心小学创办了“畲族民歌讲习所”,开展“五个一活动”:唱一首畲歌、讲一段畲谣、讲一句畲语、打一套畲拳、讲一个畲族故事,使“不穿畲族服装、不讲畲语、不会唱畲歌、不会跳畲舞”的孩子们不仅热爱自己民族,编排的节目还参加第三届全国校园文艺会演并获奖。非遗的传承开发,促进文化旅游项目的提升。有的地方实施传统村落、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的项目,精心组织各类非遗旅游文化活动,不仅繁荣了农村文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也形成一批具有非遗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亮点之四,在继承创新中推出农民漆画这一闪亮文化品牌。如果说,艺术扶贫走的是一段成功之路,为改善乡村社区学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取得公认的社会效益,那么,2016年探索出的农民画和漆画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升华,所取得可喜的成功,无疑是艺术扶贫的一次蜕变与根本性提升,标志着福建省文化扶贫工程走出了一条引领农民画迈向高端、走进艺术殿堂和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路。

       福建是中国漆艺术重镇,有着漆艺术和漆画的优势。为推进艺术扶贫,福建省艺术馆对准遇到困境的农民画群体,启动“福建农民漆画创新工程”,尝试用漆画技艺来呈现农民画,从材质、技巧等多方面整体提升农民画的格调和品质。为此,举办多期农民漆画培训班,培训本省和兄弟省区农民画家,共200多位农民画家参加,创作出400多件农民漆画作品,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农民漆画是农民画和漆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融合创新艺术,也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农民画和漆艺拓展了各自的外延,并探索创造全新的艺术形态。这样的艺术创新将农民画和漆画融合转换,产生新的画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当代启示,为传统文化艺术添加了时代的注解。农民漆画也改变原有农民画的处境。其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作品市场价值的提升。

       我省农民漆画屡屡获奖。2019年福建农民漆画入选国家基金推广项目,赴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巡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十五年的艺术扶贫,八闽大地,春色满园。我省艺术扶贫为扶贫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它不仅对文化艺术建设,而且对多项事业发展,将产生更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本文原载于《福建日报》2020年4月13日,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书讯】

 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新书

《千顷澄碧——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十五周年纪实》


   2019年年底,以福建省艺术馆馆长陈秀梅为主编,以反映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十五周年全景为内容的纪实文集《千顷澄碧》,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扶贫路上”,分为3章。第一章“奉献爱心的艺术工作者”,从2004年福建艺术扶贫开始,分别为“创新之年凝聚人心”,阐明扶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福建艺术扶贫开始深入山区调研,加深扶贫的认识。群众文化馆肩负重任,在艺术扶贫中起了重要作用。“全民艺术普及的火炬手”,这节阐述艺术扶贫的过程,促进经济实力的增长。“倡议便是承诺”追记2005年4月省艺术馆的“倡议书”,全省各地开展艺术扶贫的情况。第二章“艺术滋润人心”,分为“将孩子的渴望化为动力”、“奏响城市社区的乐章”、“增进艺术矫治的效力”。这章从农村、城市和艺术教育少年犯等的角度阐明艺术扶贫工程的特点。第三章“众人拾柴火焰高”,说明这支扶贫队伍的组成,发展到万人以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接着“基地宛如群星”,说明建立基地的重要做法。作为放在国际范围来看待基地的作用,眼光广阔。“送上芬芳的玫瑰”这节,记述了对艺术扶贫的赞助、贡献、义演、征文、大众媒体、上级、刊物、老师等的奉献,从中看到了各种意义的“玫瑰”。说明福建艺术扶贫工程15年来所践行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法律的保障、政府的支持,增强了信心。

下篇“聚沙成塔”,也有3章。第一章“创新实践”阐明艺术扶贫走过的探索和创新之路,农民漆画是创新所取得一次可喜的成功。2016年的“精准扶贫”创建新的模式。以下分为“当农民遇见漆画”、“艺术扶贫的创新实践”、“艺术自信的重塑”、“首届中国农民漆画高级研修班纪实”、“艺术扶贫的‘农民漆画’模式”、“唐卡与漆画”、“穿越千年的跨界碰撞”等节,主要说明农民漆画的培训,它和西藏地区漆画的关系。第二章“八闽风采”,收集我省各地艺术馆的文章,为“涓涓细流汇成海”、“抓普及、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抓亮点、出成果、着力打造精品课程和特色品牌”、“抓创新,促外延,积极开展综合性公共服务”、“艺术的力量浸人心”等节,还有从制度、服务、爱心,传承本土艺术瑰宝,采用多样形式,艺术教学等节,纪实了各地艺术扶贫的经验、做法。第三章“志愿者之光”,选登一组志愿者的文章。从中窥见我省15年来艺术扶贫的可喜成绩与志愿者的奉献分不开。

此外,附录的“媒体聚焦”是几篇人民网、福建日报、中国文化报等的报导,相当完整地纪实了我省十五年来艺术扶贫的光辉历程。(陈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