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4 10: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培基

 

叶永烈:一位文理兼通的勤奋作家

何培基

 

叶永烈.jpg

叶永烈

 

中国当代文坛,叶永烈既是享誉科普界的科普作家,又是著名的传记作家。

叶永烈在科普界的名气延续半个多世纪。20岁(1961年)时,他便是《十万个为什么》作者之一,该书总印数超过一亿册;21岁时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手机用户也近一亿。这两个“亿”既是叶永烈丰富的精神财富,也为他奠定了科普界的地位。

叶永烈在文学界的骄人成就也同样引人注目。其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记实》、《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国共风云》;系列长篇“四人帮全传”——《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以及《陈伯达传》;其《历史悲歌》反映1957年“反右派运动”全过程,《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景式纪实长篇。还有“自选三部曲——《名人悲观录》、《名人风云录》、《名人沉浮录》。其作品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

少年得志痴心科普,写畅销书家喻户晓

叶永烈11岁时便在家乡《温州日报》发表诗作。1957年高考前,本来兴趣文科的他改报理科,17岁考入北京大学六年制的化学系。他十分崇敬著名的科学文艺作家伊林,并被他所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吸引。

1959年暑假,19岁的叶永烈念完二年级,沉醉于读书和写作,写了十几篇科学小品发表于北京报刊,编成一本《碳的故事》科普书,1960年2月此书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后,被邀参加写作《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成为该书最年轻的作者。此后,叶永烈以苏联的伊林和中国的高士其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勤奋写作,成绩非凡,卓然成家,被称为“中国的伊林”!

争分夺秒笔耕不辍,持恒拼搏勤奋高产

叶永烈自比“拼命三郎”,并以挖井作喻,提倡要“用镢头不停地刨井”的持恒精神。他争分夺秒,笔耕不辍,1978年起至1988年,出版了一百多部著作。此后,他几十年如一日,持恒拼搏,勤奋高产。

叶永烈写文章最初是手写——“爬格子”,至今,保存的手稿,可以从地板堆到天花板。从1983年到1992年间,他用完的圆珠笔芯总共215支。由于长期手握圆珠笔,右手中指左侧竟磨起黄豆般的老茧,之后改用电脑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在电脑中安装了刻录机,用光盘保存作品。他把所有作品——两千多万字,全部装进了光盘。

叶永烈虽于2000年8月年满六十办理退休手续,但他持恒拼搏的精神不减,依然像上紧发条的钟在不停地运转,忙于采访,忙于写作,每年都推出一批新著。

他珍惜时间不倦写作。尽管他家地处上海闹市,可他连百货商场也难得一去。以2004年“五一”长假为例,他利用这一“空档”当作休闲,毫无拘束、自由自在,抒写自己喜欢的散文。(叶称散文为“心中的花”),借此抒发内心、倾吐自我。一天写一篇或两三篇,一个长假下来,竟然写了十几篇散文。

心怀历史责任感,倾力传记文学写作

叶永烈作为纪实文学作家,特别重视“口述历史”,他认为挖掘历史老人头脑中的记忆化为口述历史,实质就是在“抢救历史”。历史的使命感驱使他倾力于传记文学写作。他认为采访历史老人,其实就是在“与历史对话”。

他写传记文学遵循“两确”原则: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而要做到这“两确”实非易事。

作为当代人写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鉴于有关档案往往藏之深阁,就只能从当事人的口述中获取第一手史实。为此就非“亲访”不可。

叶永烈写了上千万的长篇纪实文学。曾说:“我游访于三教九流之中,从毛泽东秘书到政界要人,从‘右派头目’到‘文革’红人,从乒乓名将到‘9·11’事件亲历者”。这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历史跨度很大,其中有的传主从参加“五四”运动起,直至经历“反右派”、“文革”各种政治运动。

以亲访百岁老人罗章龙为例。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前夕,叶永烈在北京亲访97岁高龄的罗章龙老先生。罗小毛3岁,1920年加入了以李大钊为首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亦即加入中国共产党。虽说他后来走过了无数曲折的道路,但现在像他这样在1920年就加入中共的健在者,已是绝无仅有了。罗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时,参加过1919年的五四运动。罗跟毛有过友谊,毛曾与他互相酬答诗作,如写于1918年的《送纵宇一郎东行》就是写给罗的(何按:纵宇一郎即罗的别名)。后来罗和毛分道扬镳了。1971年夏,毛在巡视大江南北在谈及党内路线斗争时指出:1930年到1931年,罗章龙右派、另立中央搞分裂。毛泽东把罗章龙列为党内斗争的第四个“机会主义分子”。在叶永烈的“亲访”时,罗很风趣,对毛的话作了别出心裁的“注释”:“陈独秀有个‘独’字,成了第一个机会主义头子;瞿秋白的‘瞿’字,有双目,也就成了第二个机会主义头子;李立三有个‘三’字,成了第三个机会主义头子,至于我姓‘罗’,头上顶着个‘四’字,成了第四个机会主义头子……”罗这个历史老人如此坦然幽默的谈吐,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种现场感非亲历、亲闻莫属!

1931年罗被开除出中共,之后遂改名罗仲言,到西北联大、湖南大学、武汉中南财院任教,并开始写作回忆录。1958年毛到武汉时,曾约见他。世事沧桑,罗见毛时,不胜唏嘘感慨。罗在“文革”中遭到批判,回忆录手稿被抄走散失,多年辛劳毁于一旦。所幸他记忆力尚佳,在“文革”后又重新回忆,终于写出《椿园载记》和《椿园诗草》二书。

罗章龙这个百岁老人,本早已被历史尘封,多数国人甚至不知其死活,但在叶永烈的笔下“复活”了。

叶永烈认为:“不管光彩还是肮脏,都是历史。不论是历史的功臣还是罪人,只要是历史的当事人,只要是亲见、亲闻、亲历历史,都值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