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09: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菊 潭

 

古代题画诗赏读

菊  潭

 

诗与画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之间的融通,扩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古代题画诗以其灵动的优越性再现画境,申发画意,借题发挥,抒发情感。赏读题画诗让人们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更加敏锐的审美感悟。

据说屈原的《天问》是观图而问天,这一高超的审美想象开创了题画诗的崭新天地。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别具一格的题画诗的名篇。画人画马,宾主相形,纵横跌宕,独运匠心。“一洗万古凡马空”,气势充盛之余,道出了昔盛而今衰的穷愁失意。以题画为陪衬,写出的是人生的感遇,杜老于此尤为擅长。

宋代梅尧臣《王原叔内翰宅观山水图》写的是荆浩山水图的奇观,“石苍苍,连峭峰,大山嵯峨云雾中。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古绢脆裂再粘续,气象一似高高嵩……”,高度赞赏荆浩山水画远胜黄金白璧的无价之珍。

苏轼有不少题画诗,或写实,或为虚。他那无比精到的艺术见解,给后人以深刻的影响。题与可画竹,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这种抛弃具象而作出暗示与领悟的,往往是艺术鉴赏力超群的大家。

南宋既亡,郑思肖爱国激情不减,痛切悲愤时出笔端。元代画家倪瓒《题郑所南兰》揭示了这种民族气节,诗云:“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泪泉和墨,令人惨切不已。

元代王冕《墨梅图卷》的自题诗因为借梅花而表达自我的博大胸怀、清正品挌、高尚情操,被后人一再传诵,“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当然,题画诗也常有对应画面的描写,但画外之意常于诗句中妙处生成,如元代管道升《自题墨竹》就十分细腻地展示一番场景与寄托,“罢宴归来未夕阳,锁衣犹带御炉香。侍儿不用频挥扇,修竹萧萧生嫩凉。”

不难看出,古代画家大多也是诗人,仅仅是画匠的微乎其微。倘若题画诗的作者与画家是师生、朋侣、知己,就更能精确地把握画艺特征,揭示画家情趣。明代杰出画家沈周,画吴中山水传承米元晖笔意却有自家面目,历来为人称赏。他的学生文徵明有《题石田先生画》,“石丈高情点笔间,胸次悠然白云闲。凭君莫作元晖看,自写吴门雨后山。”

明人孙克弘自题《雨景山水图》:“僧房十日掩柴关,闲看浮云自往还。无限天机心会得,起来磨墨写房山。”这是何等悠然自得的审美感悟,又是何等会心自明的无限天机。艺术的完美境界是作者心灵的纯净。

明代唐寅与老友西洲,别后三十年重逢,作《西洲话旧图》,题了一首极富个性的七律:“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书本自惭称学者,众人疑道是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不损胸前一片天。”这首题画诗全然借话旧,痛快淋漓地抒写半个世纪的人生际遇,道出了自身的旷达、傲岸与矜持。

明沈贞《秋林观瀑图》,题曰“秋林霜重叶痕斑,白发萧萧二老闲。握手相逢无个事,不因论水更论山。”作者以虚实相生之妙,实笔写秋林霜叶,二老观瀑,虚笔写观瀑人之悠闲与高雅。

清代吴伟业题王翚《虞山枫林图》以点带面的鉴赏视角,让人如历其境,“初冬景物未萧条,红叶青山色尚娇。一幅天然图画里,维摩僧寺破山桥。”虞山最富有特征的破山桥唤起了追忆或向往。

清人胡锡珪《芭蕉仕女图》则以婉曲动人的情思表现仕女的清逸秀美。芭蕉树下,晚凉撩人,“萧萧斑竹动秋思,脉脉深情若个知?几度欲眠眠不得,晚凉风里立多时。”

清代的题画诗异彩纷呈。学识渊博者借题画多用典故,评画论人。如沈曾植题赵吴兴《鸥波亭图》,“还将平远溪山意,消取沧桑异代身。”推想赵孟頫的画,寄托异代变迁而身仕异代的感慨。郑珍题仇实父《清明上河图》更是将宋元时代大都市的繁华太平表现俱足,“南北瓦头诸伎新,龙津桥外涨红尘。荔枝腰子莲花鸭,羡尔承平醉饱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题宋徽宗画鹰》:“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当年狐兔,指宋徽宗时的奸臣童贯、蔡京之流,影射慈禧太后一党的顽固权臣,感慨朝中不曾有汉景帝时号称“苍鹰”、敢于直谏的郅都御史。此借古喻今,以恢阔豪放之笔抒怀。

 集诗、书、画三美于一身的清代名家郑板桥,题画诗在他的诗卷里有相当分量,尤以咏兰、竹、石为主体,各具形态。他的著名诗篇,“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 袖寒。写取一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以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那关心民瘼、关注民生、关切百姓的清亷与高洁,至今依然闪烁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