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0 16: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晓岳

 

“中国油画”的探索者——丘堤

王晓岳

 

1906年,丘堤出生于福建霞浦城关一个经商的乡绅之家,这是一个有血性有民族精神的家族。丘堤深受家训家风的影响,从小就有着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1919年,13岁的丘堤与霞浦侠女游寿(后成为著名考古学家、书法家)相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堂。读书期间,五四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丘堤在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进步思潮的引领下,自觉投身于爱国运动。她与进步同学成立“女师学生自治会”,利用假期,与同学游寿、郑啸等人回到霞浦开办“妇女工读补习班”,并把原名丘碧珍易名为丘堤,公开宣誓:丘堤不是时代风潮中的小船,而是抵制一切黑暗腐朽势力的一道坚如磐石的堤岸。她的信念和奋斗是一种生命的觉悟,成为她一生追求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的力量源泉。

1925年7月,丘堤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从此走上了用油画追寻自由和光明的艺术人生。1928年上海美专毕业后,丘堤与同学林默涵以及二哥丘秉贤赴日学习西方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绘画。这一抉择使丘堤走上了艰难的艺术探索之路。1931年,从日本回国后,丘堤回到母校任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西洋研究会会长。1932年9月,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开创者、美术教育家、杰出油画家庞薰琹在上海举办个展。展会上丘堤与庞薰琹有缘相识相知,不久结为伉俪。是年10月,庞薰琹发起成立上海美术家组织——决澜社,丘堤成为决澜社第一批成员。1933年“双十节”,决澜社第二次画展在上海开幕。丘堤油画静物《花》获得“决澜社奖”,这是决澜社前后举办的4次画展中唯一的一次颁奖活动。此次活动引起上海社会广泛关注,国民党4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为丘堤颁奖。

33-1 丘堤.jpeg

丘堤

抗日战争期间,丘堤夫妇携带年幼的儿女庞寿、庞均(后均为画家)奔波于上海、杭州、广州、庐山之间,虽颠沛流离,生活艰难,丘堤仍坚持油画创作。1948年秋,丘堤一家回到上海。在此后的一年中,丘堤和丈夫庞薰琹的主要精力是在“左联”的领导下投身于迎接上海解放的地下活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丘堤和庞熏琹等43位美术家在《大公报》联名发表宣言,拥护共产党,欢迎解放军,并赶绘毛主席、朱总司令油画挂像,制作各种宣传品。此时,丘堤出任全国美协上海分会委员一职。1949年秋,丘堤夫妇随江丰、刘开渠等人赴杭州筹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庞薰琹出任教务长兼绘画系主任,丘堤任绘画系教授。在此期间,丘堤积极参加土改运动,画出多幅反映土改运动和农村新面貌的大幅油画。

33-2 庞薰琹所画 丘堤像.jpeg

庞薰琹所画丘堤像

从1952年开始,丘堤和庞薰琹专注于工艺美术教育。1953年,丘堤夫妇从杭州搬到北京,双双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丘堤被分配在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研究所。庞薰琹是该所主任,因忙于筹建工艺美术学院,日常工作由丘堤负责。

1957年,丘堤心脏病复发住院治疗,在病床上听到“批判右派分子庞薰琹”的广播,病情陡然加剧,却坚持出院,去陪伴身陷绝境的丈夫,以至病情危殆,被送进医院抢救。1958年4月8日,丘堤结束了年仅52岁的短暂人生。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文脉的一条主根。从先秦绘画、魏晋壁画、唐风宋格的宫廷绘画,到元明时期强调抒发主观情绪、注重笔墨意味的文人画,都是世界绘画艺术的高峰,创造出无可企及的璀璨篇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四王”居正统的霸权和教条主义的画风,渐渐造成万马齐喑的衰败局面。20世纪初,西画强势进入中国,康有为、鲁迅、陈独秀等人主张用西画来改造中国画。这就是徐悲鸿、潘玉良、林风眠等人到法国,丘堤、林默涵等人到日本学习西画的社会背景。

林风眠可谓是20世纪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一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1925至1927年,回国后出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林风眠策划组织了“艺术运动社”,创办了相关杂志《亚波罗》和《雅典娜》,强力推动“中国画西化艺术”,遭遇惨败。之后,林风眠在艺术审美上越发淡化中国传统国画的笔墨观念,试图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理念切入中国绘画,因严重脱离中国绘画的民族性备受冷落,并导致两次被解职。

徐悲鸿是另一位用西画来改造中国画的领军人物,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放下你的鞭子》《愚公移山图》《田横五百士》等,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褒奖。他掌握了那个时代的绘画话语权。他指出,“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还进一步说,“天之美,至诙奇者也。当夏秋之际,奇峰陡起于云中。此刹那间奇美之景象,中国画不能尽其状,此为最逊欧画处”。这种写意不如写实的观点在20世纪中期成为主流观念。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现实主义绘画传到中国对中国绘画影响极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以素描改造中国画”。当时,中央美院取消了中国画系,该画系的教授们赋闲在家,没了薪酬,衣食无着,日子凄苦,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才有了生计。

此时 ,敢于站出来说话的是潘天寿先生,他指出,中国画和西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体系,西画重视科学,中国画重视哲学。西画按照比例、透视等法则进行创作,中国画是哲理的,以书法的线条为基础,用笔墨来表现人类深刻的思想感情。西画讲的是视觉之美,中国画求的是神韵之美。各自优势可以借鉴,但不应相互贬损,更不该相互否定。

这种理念上的斗争一直延续到现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方向,也影响着西方绘画的发展方向。

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创始者。到了75岁时,声名鼎盛的他还在临摹齐白石的画作。这位雄视世界画坛的巨匠说,“我真不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跑到巴黎来学绘画?”他指出,“法国无艺术,其实整个西方都没有!中国有艺术,日本也有,日本艺术毕竟也源于中国。”毕加索的这番高论可谓是对“用西画改造中国绘画”的论调作做出了最深刻最清醒的批判。而丘堤早就悟透了毕加索的这种观念,她是用生命感悟和绘画实践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和“妄自菲薄”的画坛先锋。

 

丘堤原先到日本学习西方绘画的目的,也是想通过学习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绘画推动中国绘画的现代化。等到走近了西方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大师们,这才发现他们正在用中国绘画的理念对传统油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他们学到了中国绘画的本质,把写心看作第一追求,对造型和细节并不看重,追求神似。后印象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塞尚、凡·高、高更十分赞赏中国绘画“尚简尚意”的理念和以线条为骨肉的绘画技法。

从中西绘画的比较和鉴别中,丘堤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绘画方向:用中国绘画的理念和技法画油画,走一条“中国油画”的新路子,让油画如同佛教绘画一样,变成中国绘画的一部分,给油画注入中国文化的“画魂”。

丘堤有幅油画作品,题为《窗外》,内容是透过新绿看到对面的人家。“人家”作为远景是简淡的、朦胧的,红瓦和灰瓦相衬,烘托出春寒乍暖的氛围。近景的小树采用了中国画的点线技法,被刻意安排在了红墙角落的阴影之中。这一红一黑的强烈反差和小树那寒梅般的枝叶告诉读者,春回大地,却冬寒凛冽,但一切都挡不住季节前进的脚步。中景的柳树是这幅作品的画眼,树干是遒劲苍然的一笔墨色;柳枝几乎布满2/3的画面。丝丝柳条全然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画法,只是把浓淡干湿的墨线换成了浅绿、嫩绿的彩线以及四处飞扬的新绿。这一组组动感十足的线条,像首欢快的诗歌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画家对生命的敬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作看似写景,实则写意,是造型艺术背后的精神表达。丘堤的这幅画作不仅把自己的生活际遇、思想感情画了进去 ,也把对“中国油画”的参悟融于其中。她强烈地表达出春天的盎然精神,雨露沁润的情感和生命向上的感觉。与此同时,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她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立场,她始终都在追寻民族文化的根脉,创造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作品。陈丹青在评论《窗外》时说,“推开画稿,从这幅画说开去,似可以看见丘堤先生的一生。”

丘堤用油画画了许多幅静物花卉,采用了不同的中国画法。石涛说,“法无定法乃为至法”。丘堤从静物花卉的创作中告诉人们,法是一种创造,法是为了表达意境表达精神表现情感的一种手法。丘堤画花不求形色,只重势态,其中有舒然的情态,有散淡的情趣,有幽默的风雅,有娴适的静谧。花和人一样,有态才会美,丘堤的静物花卉千姿百态,这些传神的花卉之美,传达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文精神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陈丹青对丘堤的绘画做过深入研究,他对丘堤的评价中有两点振聋发聩。其一,他说“丘堤的静物画,以我所见,中国第一”;其二,他说丘堤先生,“在她的年代,她这样画画,那才是绘画的真革命。”

我以为,陈丹青先生对丘堤的评价是中肯的。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霞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