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23: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蓝色经济东山行

 

戎章榕

 

 

在福建省最南端的一片蔚蓝的海面上,坐落着一个岛屿。它位于东海与南海交汇处,面向台湾澎湖列岛,有着天然的渔业良港和丰富的渔业资源,生活在这个岛屿的人们,祖祖辈辈望海为田、耕海牧洋、以渔为生。时序更迭,斗转星移。当人类进入21世纪,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上,以世界眼光和全局胸怀,把握发展规律,深化资源认识,面向长远发展,不约而同地形成了“海洋世纪凸显海洋,蓝色经济引领未来”的共识。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是一个全球通用的概念。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临港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

微信图片_20250709090231.jpg

“海上东山”客船开通

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海洋生产力的竞争,已上升为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海洋生产力的开发,已上升为21世纪沿海国家的战略选择。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矛盾的重要途径。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蓝色经济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全球开发海洋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审时度势,较早做出应对。1995年颁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1998年发表国务院《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及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要求海洋开发提速。2003年,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我国正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向“海洋强国”迈进。

海兴则闽兴。福建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大念“山海经”。90年代省委做出“再创海上优势,大做海的文章,建设海洋大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同时审议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10年1月30日,福建省第11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通过《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再次明确“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要求“加强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增强海洋经济实力,使海洋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福建省最南端的那个岛屿是东山岛。“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把东山置于国际、国内、省里三个层面中来考察来审视,在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两大机遇中来谋划东山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产业布局,可能更有助于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升认识、谋划未来,跳出岛屿看东山、跳出陆地看海洋、跳出海洋看世界,增进发展蓝色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已经竣工通车的疏港公路一期工程进入我们采风团一行到了东山岛。宽敞的8车道路面,给人以磅礴气势,扑面而来的是东山的变化,路变宽了、山变青了、水变碧了、城变美了,但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一幅巨型的宣传广告牌——“日出东山,心的海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蔚蓝色调的画面上,标注着这两句话,颇能吸引我们一行的眼球。如果说“日出东山”好理解,那么,“心的海洋”指向是什么?当然,东山岛的海滨、东山湾的碧波足以使人放松心灵、愉悦心灵、涵养心灵,但把这两句话挨在一块儿,的确需要一番解读。接待我们的东山县宣传部的同志说,此“心”与“新”同音,亦可从“新”的角度进行诠释。一经点拨,使我茅塞顿开。不妨从“新”认识东山吧。

 

新定位新取向

 

在东山期间,采风团一行来到刚刚落成的东山县文博中心展示厅,观看这里展示的4D技术制作的《东山岛发展战略规划》。这个规划采用国内首次运用的沙滩海浪造影、重点区域二次升降、多媒体演示等多项前沿技术,制作模型沙盘面积289平方米,打造了全国一流、省内最先进的演示效果,全面展示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高品位的城市建设、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独具魅力的生态效果。其规划成果曾获省评比一等奖。的确让我们叹为观止!

在海西建设风生水起的大潮中,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重大机遇,用“先行先试”的大政策,用“解放思想”的金钥匙,东山县委、县政府领导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未来,充分认识优势、发挥优势、创造优势,于2007年底提出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城市的新定位和前景目标,确定了从“优秀旅游县”到“旅游强县”、从“旅游强县”到“国际旅游海岛”这一“两步走、两跨越”的发展路径。

在采访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东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先谋后动,规划先行。打造国际旅游海岛,规划是龙头,是核心,更是生产力。国际旅游海岛建设要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舍得花钱,聘请国内外顶级策划师全方位参与策划。一场“东山岛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竞赛活动”拉开了帷幕,斥资1800万,全球近百家顶尖城市设计研究院专家聚集东山,寻求东山建设国际旅游海岛的定位,凸显优势,突出特色,为的是给美丽富饶的东山湾留“遗产”、不留“遗憾”。不仅有前瞻性、独特性、可行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还有生态绿化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市政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形成以全岛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的规划体系。同时邀请龙永图、傅克勤等著名专家学者亲临东山指导点拨发展旅游的思路;组织了6个考察组,分赴15个省17个全国旅游强县考察,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寻找旅游强县发展的好模式好机制。在规划的制定中,着眼长远,树立“一百年干一件事,一百年创一个品牌”的思想,最终形成、出台了推动旅游大发展的《东山国际旅游海岛建设行动计划》(共有9大类100小项)。在高起点规划的同时,施行高标准建设。近3年来,投入景区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达20多亿元。2008年,东山以902分高分通过“全国优秀旅游县”验收。

2010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表示,福建要提升海峡旅游品牌,力争建设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1月中旬,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深入东山调研时,对建设国际旅游海岛给予高度肯定;东山建设国际旅游海岛进入今年的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为引领东山发展指明了战略新取向,给正在实施的《建设国际旅游海岛行动计划》注入了强大动力,广大干群倍受鼓舞,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入到“旅游发展年”的活动中。

 

新转型新跨越

 

在东山采风期间,另一项重点的参观内容是即将落成的东海岸保税仓储物流中心首期工程。我接受了采写海洋经济强县的任务,来到中心大楼的七楼,采访该项目的出资人、海魁水产集团董事长陈振魁。令我大感惊讶的是,这个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投资方居然是一家民营企业。

东山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9+2”纲要》,作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格局。其中“一体”是打造国际旅游海岛永恒主题,而“两翼”则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县、海峡文化名城。“建设海洋经济强县”,作为推进国际旅游海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那么,海洋经济之“强”又体现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1993年1月批准设立的全省3个开发区之一,面积10平方公里。建区以来已形成水产品、食品加工、金属塑料制品等产业。尤其是近5年来发展比较快,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但从总体上看,开发区现状存在“产业散、项目小、水平低”等问题。

如何对该开发区进行调整提升、转变发展方式?县委县政府认为,东山的定位和前景目标是国际旅游海岛,但发展旅游需要工业提供必要的支撑,“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因此,通过科学谋划,提出了新的思路:统筹发展工业,发挥资源优势,把开发区打造成项目带动、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重新“谋篇布局”。以“一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统领,着力做精做强“四个园”:一是特殊高档玻璃产业园,面积3100亩;二是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园,面积1500亩;三是闽台海洋生物科技园,面积1000亩;四是高端游艇制造产业园,面积600亩。使“一区四园”布局成为开发区新的发展格局、新的增长方式。

“一区四园”是由原来处于东山岛中心的开发区向北部、南端岸线突围拓展,整合了东山岸线、硅砂、海洋、旅游的最优资源,统筹发展,“一张图”规划,“一盘棋”推进。以大项目为龙头,着力提升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档次。特殊高档玻璃产业,以旗滨玻璃项目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突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玻璃深加工配套产业;海洋生物科技产业,扶持海魁、融丰、腾新等大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推动水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升级;游艇制造产业,加快引进制造企业落户,形成游艇产业园。

然而,最引发我兴趣的还是东山水产品加工产业。水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东山的支柱产业。水产品加工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50以上;水产品流通占全县商品销售额的65;在全县GDP增长因素中,渔业含加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0,水产加工品出口创汇位居全省第一。如何把“强项做强,优势做优,特色做特”?

2007年5月,国台办正式批准设立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为了与之配套,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国家中心渔港、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水产品加工区、物流保税中心、轻工业园等五大功能区建设。东海岸保税仓储物流中心于2008年6月动工,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是海峡两岸大规模商业物流冷库群。准备7月开业,预计一年吸纳水产品进出口量可达100万吨,货物值达100亿元以上。

东山县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30家。加工业起来了,但却受到加工原材料不足的制约。为了解决水产品原料不足的问题,2010年5月10日,东海岸保税仓储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台湾办事处在高雄市成立。这是漳州民营企业在台湾设立的第一家办事处。台湾远洋捕捞业位居世界前列,出产的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也占有相当份额。办事处甫一设立就从3家台湾企业采购价值1.2亿美元的海产品。更重要的是,目前已有30多家台资企业准备入驻东海岸保税仓储物流中心。从引进台资企业到进岛设立办事处,从以前把鱼卖过去到如今把鱼买过来,东山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东山水产品加工产业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与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热情扶持是分不开的。对于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特别是对一批水产品加工“纳税大户”、水产品创名牌品牌企业和个人县委、县政府给予隆重表彰甚至给予重奖,如曾授予福建东山县海魁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振魁“经济建设功臣”的荣誉称号,奖励1部价值10万元的金龙汽车。

坐在我面前的陈振魁,梳着溜光发亮的大背头,满脸红光,说起话一副财大气粗的老板口气,哪能想到26年前他还是铜陵镇的一名普通渔民呢。他开口就说自己是邓小平的兵。我先是一愣,后来才明白,他的发迹得益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他一手创办的海魁公司,从小到大,不仅在国内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在国际业界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公司已通过国际水产品欧盟注册、国际水产品HACCP认证、ISO9001认证,海魁商标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海魁”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党和政府也给予陈振魁许多荣誉,他拥有全国工商联水产商会副会长、福建省青年商会理事会副会长、漳州市水产加工流通协会会长、漳州市政协委员、东山县政协常委等多个头衔,第4届漳州旅游节、第19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暨闽台水产品博览会开幕式公祭关帝的主祭人也正是陈振魁先生。

 

新环境新观念

 

尽管我已记不清到过东山几回,但上一次是在三年前的夏季,尽管这次来东山采风未曾下海游泳,但东山湾海域的变化还是让我刮目相看。我们在东山期间,傍晚不止一次地来到海岸边上漫步。海风习习,涛声阵阵,洁净的沙滩在白浪的簇拥下,弧形的海湾在绿荫的掩映中,愈发使人神清气爽。

东山岛海岸线总长141公里,分布着大大小小7个湾湾相连的月牙型海湾,最负盛名的是马銮湾、金銮湾、乌礁湾。“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这是东山优美风光的形象概述,素有“金海银滩”和“东方夏威夷”的美誉。

东山县委、县政府在推进“建设国际旅游海岛”的发展战略中,确立了蓝色经济也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认识,把“海洋环境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纳入发展纲要中,积极实施《浅海滩涂养殖规划》《海湾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同年5月,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着手开展马銮湾、金銮湾、屿南湾“三湾”和八尺门海域环境整治。首先,请来厦门大学、省海洋研究所专家,对整治方案进行论证,提供技术指导。接着,组织开展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状况摸底调查。同步展开全方位、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为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取得上上下下的理解和支持。项目被列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2008年的重点项目,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清理马銮湾和东门屿景区海域筏式吊养达800余亩,八尺门海域整治1200余亩,并根据养殖容量合理压缩养殖规模和密度,落实养殖规划。今年以来日处理2万吨的双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1万吨的铜砵生物氧化塘两大治污工程相继建成运行,从源头上防止污水直接排海,使区域内海洋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全县沿海村还建立47支环保队伍,专职清洁人员253人,定期清理海漂垃圾,并将收集的垃圾集中上岸转运处理,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数字固然说明成效,但数字的背后却是细致和艰辛工作的付出,更是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

在东山县海洋渔业局了解到,根据连续6次的监测结果表明,东山湾海域环境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悬浮物等监测指标已达到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无机氮、无机磷以及微生物指标中的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等指标呈大幅下降趋势,其中,无机氮下降83,无机磷下降48,粪大肠菌群下降53。2009年东山湾海水水质达标率为100,达到《东山县县长环保目标责任书(2006-2010)》中规定的2010年目标值。马銮湾海水浴场在全国重点监控的23个浴场中水质最佳。

在海域整治的同时,生态修复及时跟进。东山县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快实施全球环境基金资助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的“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生态养殖和污染海区的生物修复项目。目前,在海区内种植红树林14万株,60多亩;在潮间带养殖菊花心江篱1846亩,在海上吊养龙须菜170亩,有效地降解和吸收了海水中的氮和磷;在海区增殖放流黄鳍鲷、双斑东方鲀等鱼苗4万余尾,长毛对虾2000多万尾,中国鲎苗5000多只,有效改善区域内海洋物种的数量和结构,恢复生态环境功能。通过建立东山珊瑚省级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生长、索饵的重要场所,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与旅游结合,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并成为国际开展海洋基因库研究和开发基地。

“海洋环境整治,海洋生态修复”中,避免了“陆是陆,海是海”的传统做法,而是统筹发展,海陆并进,营造“爱我东山、建我东山、美我东山”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明确建立“一年1000万,5年5000万元”的投入机制。持续推进“一带、两轴、四廊、九线、十三园”的城区绿化,滨海30公里防护林改造,400座山体绿化,将田园、乡村、水系共同构建成独具特色,令人神往的生态之岛。持续开展家园清洁行动,6个镇49个行政村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全省家园清洁现场会在东山召开。由于实施“海岛景观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东山县先后荣获“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称号。

在东山海洋与渔业局的大门外有一幅巨型公益广告宣传牌,上有三句话:“拥抱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接待我采访的何伟湃副局长深有感触地说,保护海洋意识,这几年我们坚持做到入校、入村、上街,海洋环境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关键在于倡导公众参与,持之以恒。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这三句话上升为一种文化自觉,那么,东山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东山在打造国际旅游海岛的同时,难能可贵的是,把发展蓝色经济与海域保护、生态建设通盘考虑,以最小最少的代价追求最快最大的发展。既要银海金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靠海吃海,又要养海护海。海洋被称为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最后疆域,开发海洋本是为弥补陆地资源之不足,如果不注重保护,“最后疆域”亦将不保。同时,东山的决策者也清醒地认识到,海岛历来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薄弱区、脆弱区,是制约发展的“软肋”。为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只有生态良好了环境舒适了,才能吸引更多人过来休闲旅游、投资兴业,国际旅游海岛才有最终建成的希望。

21世纪人类的未来在于海洋,这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识。海洋强国意味着经济强国,海洋安全意味着国家安全。谁谋划深远,谁就引领未来。因此,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1万亿美元,行情必将一路看涨。

福建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近几年,从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进程。而东山县海域面积为18万公顷,是陆域总面积的9.28倍,开发利用前景更为广阔。东山是福建省重点渔区之一,名列全国渔业百强县、福建省渔业十强县。因此说,东山发展蓝色经济对于福建省具有借鉴意义。

东山最大优势在海,潜力亦在海,发展蓝色经济应当也必须走在全省的前头!

让我们祝福东山!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本文稍有改动;图片来源于“东山融媒”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