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09: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帆船之都手记

 

蔡天初

 


640 (1).jpg

东山马銮湾,清新又浪漫的名字很早就留在我心里,让人梦萦魂绕。

我记不清来过马銮湾多少次了,领略过海上瓢泼大雨带来的烟波诡谲、茫茫海雾的心惊,也体会到风柔浪静、帆船摇曳引人入睡的悠闲;既体验过随着帆船队迎着波涛看风起云涌、海浪优美曲线的愉悦,也有在寒风凛冽中迎风而立、翘首以盼帆船安全回归的挂念。马銮湾仿佛有魔力一般,来到这里,总能发现那个埋藏在记忆深处,那撩动你心弦的音符,会沉入你的心底,又浮上你的心头。

初夏,随采风团再次来到东山,来到马銮湾。这里有着绵延的海岸线,有着炫目的银白色沙滩和深蓝色海水,天海无际,所有美丽的辞藻用在马銮湾都不会觉得夸张,但最吸引我的,无疑仍是碧海青天下那千帆竞发、桅杆林立的盛景,无疑是承载着东山打造“帆船之都”最美好的故事。

 

   

 

到达福建省帆船帆板训练基地时,大约是下午4点钟光景,只见一栋栋新建的房子依地势而建,秩序井然,不注重朝向又都面朝大海,而稍远处,宽敞的船坞上,帆船、帆板一字排开,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竟是那么的熟悉亲切。

走进大门,几个正在装卸指挥艇的教练和运动员,惊奇地注意到我的到来,都围上来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全国冠军、资深教练林家成同志向我介绍说,近年来基地的条件改善不少,有了几艘先进的教练指挥艇,这艘正在装卸的指挥艇是刚从英国进口的,长5.8米,属龙骨型教练指挥艇,能适应复杂的气候环境,可大大提高训练、比赛、设场的效率,教练们爱不释手,巴不得明天就下海试航。

记得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省帆船帆板队调研时,事前可做了功课的,阅读了不少有关帆船、帆板的资料,但心仍是虚悬着,担心叫不出船名和型号。实际上,对非专业人员来说,叫不出船名是不足为奇的。船的种类实在是多而杂,有龙骨型、稳向板型和多体型,船上绳索如蜘蛛网,各类型又多级别,在第10届奥运会后逐渐按多方面性能、数据来划分船型,但不少型号还以设计者的国籍或名字命名,因此帆船、帆板的命名真是五花八门。如有“星级”“6米级”“470级”“芬兰人级”“托纳多级”“激光雷迪尔”“激光”“帆板rs:x级”等,级别中又有男女、单双人、多人艇之分。现进入奥运会的项目有9个级别,11个项目。我省重点优势项目不少,在东山扬帆的主要有男子/女子双人470、男子/女子rs:x、激光男单、芬兰人男单、激光雷迪尔女单、ob级和女子米氏等。

迎接队伍里的傅志强同志,是省东山帆船队领队、11届全运会“470级”冠军,刚刚带队员参加第16届亚运会选拔赛凯旋归来。我省“帆船470级”获亚运会选拔赛第一名和第五名,因国际比赛规定每一个国家只能派一艘达标船参赛,因此我省冠军陈惠超运动员将代表我国出征亚运会。我们无不为之感到高兴和欣慰。要说这“帆船470级”,是我最为欣赏的帆船类型,在历届全运会上夺金斩银。它属于稳向板型,双人分舵手和僚手,帆面大,面积达12.6平方米。还有球形帆14平方米,重115公斤,扬起帆来最为显目。最小的帆是“激光雷迪尔”,其帆面仅6.5平方米,重59公斤,在海面上远望就只见一块板上插着小帆,但船速较快,易于滑行,且有足够浮力,55公斤至75公斤体重的选手都可平等竞赛。而“49人级”具有59.2平方米的超大帆面,也有球形帆,是双人操纵的新生代高速帆船,航速可达25节(时速46公里),船节两舷还各有一个伸出来的侧支架,以便选手获更大压舷力距,但现在尚不是我省重点项目。

我国的帆船运动发展时间较迟,1956年开始在个别沿海开展舢板荡桨和驶帆运动,直到1978年才组织少数运动员集训,1980年举办我国第一届帆船锦标赛,帆船帆板运动逐步在沿海省份开展起来。东山海岸线长达141公里,拥有宽阔海域的马銮湾、金銮湾、乌礁湾三大湾,地处东海、南海交接处,正面对着太平洋,海面开阔,风力好,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米,大风天数达120多天,满足帆船竞技要求,同时年平均气温20.8摄氏度,四季均可扬帆出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我国漫长海岸线中不可多得的水上运动竞技和训练场。1979年我省在集美第二体工大队创建“福建水师”,随后在马銮湾安营扎寨,备战第6届全运会,1987年首征全运会就旗开得胜,一举获得“男、女470级”两块金牌,以后每届全运会都有金牌入账,累计获16块金牌。

31年来,“福建水师”定都东山,劈波斩浪,艰辛创业,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现有教练、运动员90多人,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建战功,向国家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马銮湾训练基地成为“福建水师”的风水宝地,培养冠军的“摇篮”。

 

   

 

走出“福建水师”营寨大门,抬眼望去,可见相距5米的中国帆船帆板训练基地,三栋高大的房子是其标志性建筑物,都面朝大海。走近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船坞上整齐堆放着的硕大集装箱,成为训练基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基地集训的运动队来自五湖四海,尽管路途遥远,各省运动队的帆船帆板和器材都是自带,靠集装箱千里迢迢运输而来。步入这里,面对这些硕大的集装箱,我顿时有种回家的感觉。

东山马銮湾帆船帆板训练基地与浙江千岛湖划船基地、河南平顶山激流项目训练基地是全国三大水上训练基地,马銮湾基地现有在训国家队员40多人,60多艘船,山东、上海、四川、浙江、辽宁等全国多个省市的帆船帆板运动队或常年或大半年都来到这里,与福建队一起强化集训,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赛事。而马銮湾基地与奥帆集训队结缘,始于2007年。当时,中国帆船帆板的18名运动员和7名教练为备战奥运会,第一站来到东山集训。获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参赛资格的李鸿泉,是福建唯一出征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赛的选手,老家就在东山杏陈镇大产村,他是东山人的骄傲,为东山为福建争得了荣誉。他于1984年开始其运动生涯,正如他所说:“船与人犹如一把宝剑的剑身和剑柄,精钢百回炼,利剑千次磨,只有精心把它们打造成一体,才能运用自如,锐不可当。”他曾连续获得第7届、8届、9届三届全运会帆船冠军,连续10多年在全国、世界性比赛中披金挂银。同时,他兼任教练员,尽心尽责培养和带领一批批年轻运动员。2006年中国帆船队新增奥运会“星级”参赛项目。“星级”是双人操纵龙骨型帆船,重662公斤,因桅杆长、帆面较大而难调度,要求选手具有高超的技术经验和较大体重。39岁的李鸿泉自加压力勇挑重担,与19岁弟子王鹤搭档上阵,经过激烈竞争脱颖而出,获奥运会参赛资格。中国帆船帆板队东山集训,北上青岛,在奥运会上获得“一金一铜”奖项,实现我国帆船帆板比赛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东山训练基地也赢得了甜蜜与温馨的“奥帆之家”美誉,成为中国帆船帆板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发祥地”,水上运动的“好娘家”。

我常说:“做一名帆船帆板运动员是真的不容易。”帆船帆板驶向一个蔚蓝色的世界,在大海里训练、比赛,靠的是过硬的技术、稳定的心态和丰富的经验。帆船帆板运动员每天早出晚归,一年四季不论寒冷刺骨的冬天,还是烈日暴晒的夏天,在风口浪尖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又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不仅要战胜大自然,更多的时候是在战胜自己,是对自己体力、耐力、意志力、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挑战。运动员对风浪是很敏感的,要及时调整状态。在扬帆中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大风的出现,浪头一个接着一个涌来,巨大的海浪把整条船一下吸进去再一口喷出来。训练、比赛结束后船靠岸,每个运动员黝黑的脸上都是晒干的盐粒,嘴里是一股咸味,体力消耗极大。林家成教练和傅志强领队深有体会地对我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同时还要学习气象知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还必须下苦功学好英语这门必修课,因为比赛规则是英文的。”

走进海洋是人类的梦想。马克·吐温说过:“哥伦布在品泰号帆船的护桅索上,盯着一片陌生的新世界,他们长长一辈子的快乐全部凑在这短短一瞬间里头了。”而哥伦布自己说:“我必须再回到海上去,到那孤寂的海天之间,因为潮水奔腾的那种强烈的野性的呼唤,委实教人无法抗拒。”感人的是,奥帆队员在奥帆舞台上为国争光,在国际体坛上奏响国歌,升起五星红旗,抒写着无悔的青春,让人为此等美丽而赞叹!帆船帆板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梦想与期盼,我们为之感到骄傲。

 

   

 

我国造船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就“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利用舟筏在海上航行,随后有了远渡重洋的木帆船,创造了帆船航海世界的辉煌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我没有考证过东山帆船史,据介绍,2000年1月23日,东山县文物部门在西埔镇冬古村码头西堤东侧浅海发现一艘明朝郑成功的战船;近年还发现一份手抄碑文,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经过马銮湾避风停泊的史实。据史料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折合今长151.18米,宽61.6米,船四层,9桅挂12帆,要200人才能启航,可容纳上千人。想想当时郑和的宝船,还有后来的郑成功的战船驶泊东山时,海面上船帆密布,风吹浪涌,场面何等壮观。

桅樯林立,白帆点点,是“帆船之都”给人最直观的一个视觉印象,而真正实现打造“帆船之都”的目标,无疑是引进一系列大型赛事、国际赛事和大帆船赛,从而才能让“帆船之都”跃上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近年来,东山已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女子帆板冠军赛”“全国帆船帆板锦标赛”“亚洲帆船帆板巡回赛”、“2010全国帆船冠军赛”等重大赛事。随着科技发展和制作帆船材料的进步,现代国际帆船比赛采用的是“大帆船”,有别于历史上的木帆船,也有别于奥运帆船比赛用的重型帆船。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帆船运动赛事就是“美洲杯帆船赛”,它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和“F1赛车”被誉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四大传统体育赛事。目前在深圳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杯帆船赛,在青岛举办了市长杯帆船赛,在厦门举办了海峡杯帆船赛,东山也将引进这一“大帆船”赛事。2009年东山成功举办“东山国际帆船文化节”,有20支国家和地区帆船代表队,共60艘帆船、200名运动员参加了国际帆船帆板场地和环岛赛,彰显了东山的海洋特色,注入了更多时尚文化和国际化元素。帆船赛事也成为城市的品牌,促进了东山文化城市的创建。

近年来,东山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致力打造“帆船之都”,同时鼓励和扶持企业及社会力量组建帆船帆板俱乐部,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海上体育活动,提高社会参与性,正在培育与催发出一个巨大的海上体育、旅游产业市场。东山同志说得好:“帆船之都”的形象与城市发展、文明建设、提升国际知名度、创建城市品牌都是紧紧相连、互利共赢的,需要共同的不懈努力、执著的追求和信心的期待。

“千帆竞渡远,百舸争流急。”东山之帆借助“帆船之都”的东风,正驶向一个新的航标。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图片来源于“东山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