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说两岸·
历史纪录片的片断和细节(四)
汪毅夫
《台湾·1945》之《要夺还我们的语言》同《 孙子跟爷爷对话要用翻译,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强制推行日语教育》两个片断紧相连接;而《要夺还我们的语言》开始便是光复初期台湾民众用闽南话教、读《千字文》的音像。在我看来,做这样的剪辑,有追求历史真实的用意。
(图源:纪录片《台湾·1945》)
首先,在日本侵占台湾的50年里,日本侵略当局在台湾实行的去中国化是从语言开始的。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当局的二把手森冈总务长官在讲话里说:“为使本岛(按,指台湾)人与内地(按,指日本)人无所差异,实质上需要具备皇道精神,俾使对事物之看法与内地人趋于一致。又在形式上,从语言开始,姓名、风俗、习惯等外形能与内地人相同,始能谓已完全日本化。”森冈这里说的“内地化”“日本化”,和“具备皇道精神”的皇民化,就是去中国化。森冈的讲话,是对1895年至1937年主要“在形式上”推行的“内地化”的阶段性评估,又是就1937年开始的,着重从“精神”和“实质”、从“皇道精神”推行的皇民化运动的总体动员。如森冈所说,日本侵略当局在台湾的去中国化是“从语言开始”的。《孙子跟爷爷对话要用翻译,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强制推行日语教育》里的一位报告人杨彦杰是我在福建社会科学院的同事,他也说:“日本要改变它殖民下的那批人的民族性,也是从改造语言来开始的。所以,语言确实是非常根本性的”。
日本侵略当局将台湾当做其“新领地”,在台湾强制将日语当做“国语”,强制台湾人民学习日语,并且逐步限制和禁止汉语汉文教学,直至全面取缔汉语汉文教学的私塾(或称书房)。与此针锋相对,光复初期台湾的去日本化也是从语言开始、从恢复汉语汉文教学的私塾(或称书房)开始的。
其二,光复初期,大多数台胞会讲日本日语,大多数台胞不会讲中国国语,甚至有不少台胞不会讲台湾方言。如《孙子跟爷爷对话要用翻译,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强制推行日语教育》里的一位报告人刘东洲所说:“我从小长大,不会讲客家话,也不会讲闽南话,我只会讲、听日本话,讲也讲日本话,我没有想到我是台湾人。因为我的曾祖父是在新竹县衙当师爷,我爷爷心里头讨厌日本人。(爷爷)一辈子不讲日本话,他也听不懂,所以我跟我爷爷讲话要我爸爸翻译”。
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和国语推行的历史经验,由魏建功教授等“语文学术专家”组成的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制定了以“实行台语复原,从方言比较学习国语”为要点的“台湾省国语推行运动纲领”,并特地到闽南地区招聘会讲闽南语的教师。用魏建功的话说,“从方言比较学习国语”即“用自家学话的方法”而“不用日本人学中国话的方法”;“台语复原”则包括学习“台语”和剔除其中夹带的日本习惯用语和用语习惯。其时,在台湾学习国语,学习和使用注音字母(或称注音符号),注音是听讲和学讲方言和国语的示范发音都是重要环节。我收藏的《国语对台湾话新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的《国语广播教本》(台湾广播电台编)都是用于听讲和学讲国语的注音教本和注音读本。从总体上说,光复初期台湾的国语推行运动是从“台语复原”开始的。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