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8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廓上人

漳台两地郭姓源流考


唐时就有郭姓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漳地靖边,建州后就地落籍在漳传衍;宋时有郭嵩、郭镕裔孙入漳传衍。郭姓在漳州与原住民及其他姓氏和睦相处,一起为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明清时期,漳州郭姓已传衍省内外及漳属各县,并有裔孙陆续渡海到台湾垦殖,现在全国郭姓约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1.15%,按中华姓氏排序居第18位。漳州市现有郭姓6.19万多人(2006年统计),居漳州姓氏人口第19位,台湾郭姓人口约30多万人,占全台人口1.5%,居全台姓氏人口第14位,主要分布在台北、高雄、台南、屏东、嘉义、台中等地。

郭子仪像

渊源古老

郭姓渊源有三说。

一说,郭姓最早出现在夏禹时期。据《姓氏寻源》记载,郭字本义指外城,以居地为姓,源于夏禹的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三一经》云,“商有郭崇”,故郭姓最初出自河南。

二说,郭姓源于周朝,出自黄帝后裔姬姓,是古虢国后人。周武王姬仲发把姬叔和姬仲分别封于东虢(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西虢(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两人分别改称虢叔、虢仲。虢叔、虢仲后人以虢为姓,因“虢”与“郭”同音,虢姓逐渐演变为郭姓。虢叔为郭姓远祖,其裔孙郭壬有功于周室,被封于郭,是为郭公,被尊为受姓始祖。此支郭姓后转向山西一带拓展,山西太原一直是郭氏繁衍生息的地带,故郭姓有“发祥于虢国,光大于太原”之说,太原遂成为郭姓堂号。另唐代名将郭子仪为郭壬的六十七世孙。唐中期,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居首位,被封为“汾阳王”,南方郭姓多以郭子仪为始祖,以汾阳为堂号。

三说,郭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彝族、土家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黎族、壮族等均有以郭为姓。宋元时期,一些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因经商入闽,改汉姓,以郭为姓。

唐宋入漳

郭鱼派系:郭氏入漳州传衍,始于唐代。据《漳州府志》、龙溪《郭氏族谱》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为平息泉潮间“蛮獠啸乱”,陈政受命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将校123名入闽平乱,因作战失利,退守九龙山,奏请朝廷增援。朝廷又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

“五十八姓”军校入漳。平乱建州后,就地落籍,继续开发,繁衍后裔。军校中有队正郭鱼(郭淑),落籍漳东40里之郭埭,又称榴阳(今龙海市角美一带),榴阳地处九龙江下游,傍溪近海,宜农宜渔,郭淑筑溪成田,繁衍后代,为郭氏榴阳派系开漳始祖,裔称“十二使公”。郭淑后裔郭钟彝传耳瘤、耳溯。耳瘤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居安海塔兜(今晋江金井镇沙岱村)开基。耳溯之子峰传天德、天聪、天恩、天惠、天信五兄弟,在榴阳之南流传定居传衍,为郭氏流传开基祖。至今已传24世,裔孙居漳州城及漳属各县,以及福州、上海、苏州、台湾、东南亚等地。

郭嵩派系:郭嵩(郭子仪曾孙)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自河南固始县随为官的王想入闽,择居新宁(今长乐芝山乡)郭坑,裔孙传衍福安、仙游、福清、莆田等地。宋时,郭嵩裔孙郭瑶于乾道九年(1173年)从莆田魏塘迁入漳州,卜居城南龙瀛(今芗城区龙眼营一带)传衍,为入漳始祖。元代,政府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城内郡民屡外迁避难。郭瑶裔孙郭文达、郭淑资,由龙瀛迁入今华安县沙建镇上坪岱山村开基。明代三十一世郭柳溪开基龙溪县霞尾洋,大孙郭添宁在霞尾洋守祖。二孙郭添福迁居紫泥西良,传衍洲头、下楼、下郭等地。三孙郭添寿人丁兴旺,裔传浮宫43社及海澄下辽、白水、寨内、浯屿、东山共48社。后裔又迁居南安县二十三、四都、广东海丰、陆丰。明清时期,裔孙迁居台北嘉义、南投、埔里等地。

郭榕派系:郭榕(郭子仪之孙),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入闽,经福州、新宁(长乐)、仙游、莆田,沿海南下,后定居同安锣鼓山下郭山,九世郭明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迁居龙溪县白礁。郭明裔孙克仁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迁居宝山文圃(今华安县上坪村),明末清初,白礁有300青壮年参加郑成功军队入台驱逐荷兰殖民者,其中有不少郭姓子弟,后落籍台湾垦殖繁衍,后裔布衍台南、彰化、台北等地;另有裔孙布居四川、浙江平阳、广东惠州等地。

漳州郭姓遵照“务农为本,耕读为业”的祖训,历代人才辈出。例如明进士郭舒,龙溪人,他屡次谢绝地方官馈赠的金银;任内兴学劝农,省刑息讼、颇有善政;致仕回家,行李萧然,淡薄以终,《漳州府志》立传颂扬。郭秉敦,龙溪人,勤劳致富,重义轻财,盗寇攻城,挺身而出,捐米千余石,以助防守,后寇被歼,明廷诏旌其门。郭熺,龙溪人,倾家财筑建海堤,使里人安居乐业。又建文昌阁办学,资助穷人子弟入学。明末,屡遭倭患,他又组织乡民抗卫,因有功封为靖安伯。清顺治年间,清廷授资政大夫。

入台垦殖

明天启初年闽南一带连年灾害,农民纷纷外出逃荒,有郭姓又冒险渡海到台湾垦殖谋生。明末清初,清兵与郑成功军队在漳州一带拉锯战,有郭姓农民、渔民参加郑成功队伍,东征收复台湾,落籍台湾垦殖。康熙初年,清政府实行“迁界”,漳州沿海30里地方尽成弃土,田园、房屋等全毁弃,许多农民被迫流离失所,郭姓人有的漂海入台谋生。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实行放宽、鼓励入台政策,雍正、乾隆年间有许多郭姓人入台。据龙溪《流传郭氏族谱》、南靖《涌口郭氏族谱》、华安《岱山郭氏族谱》记载,明清期间流传,涌口、岱山三村就有400多个郭姓裔孙入台垦殖。

龙溪角美郭姓十一世郭彦璞率人于明天启、崇祯间(1621-1644年)迁往台湾垦殖,据说是郭姓最早入台开基祖。因在台垦殖顺利,后裔汝懿、汝恺、汝益、天榜等也率人去台从事垦殖活动。十二世郭维源与弟维纯于明末清初迁往台湾府新街开山宫,其后代也都在台垦殖,后在台湾府繁衍成一族。十三世郭壮、郭锡荣都带子迁往台湾淡水,因收成倍于家乡,一些亲戚和同乡也渡海迁居淡水垦殖。

南靖金山涌口(庙兜)开基祖郭以德原居长泰横洋社,有兄弟三人,以功、以业战死沙场。以德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迁居南靖县涌口堡庙兜社(今龙山镇涌口村),十三世郭崇饱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迁往台湾淡水内湖,被尊为淡水郭姓开基祖。郭崇饱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带妻、儿迁淡水内湖垦殖,传到三世郭太平已开垦、购置田园百多顷,山林数十顷,垦殖已成规模,四世裔孙郭文烈开始亦农亦工亦商,因经营得法,事业日盛。至1983年郭崇饱已传十世,人口数千人。

华安岱山郭姓系汾阳(郭子仪)派系,裔孙郭文达传淑资(天民)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由漳州龙瀛(今芗城区)迁华安岱山开基繁衍。十二世郭志条于清初迁台湾垦殖,是岱山最早入台的开基祖。

郭姓入台把祖地的先进农业技术、方言、习俗、信仰等文化传布到台湾,并参加与对荷兰殖民者、日本侵略者的抗争,在开垦、建设、保卫台湾中作出贡献。

回乡谒祖

以郭子仪为题材的民间木雕

郭姓裔孙移民台湾垦殖后,两地宗亲往来联系频繁,历代屡回祖家联谊拜祖,祖地宗亲也到台湾探望族亲。南靖庙兜迁居台北的宗亲和祖家庙兜保持联系。两地郭姓宗亲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续修族谱,共同制定“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八字,作为两地十世起使用的昭穆字辈。1983年台湾族亲由日本寄来书信(那时两岸邮寄不通),建议在原昭穆的基础上,再增加“兴学奕世,盛德耀宗”八字,衔接两地的辈序,得到族亲的赞同。漳台两地郭姓,虽然海峡隔离,但他们以“昭穆”把两地血脉永远连结在一起。

由于历史原因,1949年后,两岸郭姓中断往来。上世纪80年代随海峡局势的缓和,恢复交往,台湾郭姓人也纷纷回乡寻根探亲谒祖。1990年10月26日,台北郭氏拜祖团一行20人,由郭信吉等带领,到南靖龙山庙兜谒祖,受到全村男女老少夹道欢迎。他们敬拜祖宗、祖墓,对族谱、谈村史,体现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后又有台湾名人郭俊次等人来漳州进行文化交流,并专程回祖家角美镇流传村寻亲谒祖,受到地方领导和祖家父老热情的接待。接着,回乡拜祖团人数不断增加,台北汾阳宫郭国进等带123人到漳州寻找祖宫,进行寻根敬祖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回乡寻根访亲谒祖成为许多台胞毕生的愿望。

为报祖先血脉传衍之恩,台胞参与祖地各种善举。郭春秧,龙溪角美人,父早逝,16岁渡洋到印尼谋生,事业有成后,又到台湾淡水开辟茶园,创办茶厂,经营茶业。他关心家乡的教育、福利事业,建锦湖小学,免费招收学童入学,并供给学习用品。有一年回乡谒祖,看到有的地方因水利失修,旱涝灾害频繁,民生困难,便创立“嵩江孔圣大道会”慈善机构,凡贫困孤寡乡亲可定期得到资助;遇到天灾人祸可得到临时资助。大道会还办大道医局,免费为乡亲治病施药。家乡铺桥修路等善举,他也慷慨捐助。郭春秧寻根思源,敬祖睦族,造福家乡的善举,受到广泛的赞誉,事迹载入地方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