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3 11: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福建祠堂 福建的祠堂遍布城乡。福建农村人口多是聚族而居,几乎每个村庄,每个姓氏都建有祠堂。目前福建陈姓、林姓、黄姓等大姓的祠堂,各有数千余座。乡村古祠堂多数建在村中央,为民间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体。始建年代多在唐宋时期,历代重修,现存的祠堂多为明清时期建筑。20世纪60年代末,祠堂损毁严重,20世纪80年代后多进行重修重建。福建祠堂种类齐全,有乡贤祠、纪念专祠、祖祠、宗祠、支祠和祖厝,还有女祠。各个姓氏都有自己各个支派入闽的祖祠,如祭祀陈元光的开漳圣王祠,祭祀王审知的闽王祠等。许多祠堂附属有姑婆庙,如陈氏附属陈靖姑临水宫、林氏附属妈祖庙。由于各个姓氏族源地以及历史上官祭民祭差异,保持不同建筑风格。古祠堂建筑规制严谨,以木架结构为主。仅按屋面划分就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闽南风格多燕尾脊。祠堂院落布局一般采用轴线对称,有单进、二进、三进或五进,轴线上有泮池、祠埕、大门、仪门、戏台、天井、护廊、明楼、亭堂、寝堂和议事厅等。有些大族祠堂还有庭院、花园。按区域分,有闽南、闽东、莆仙、客家等建筑风格,很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古建筑群体,集建筑、文学、雕刻、绘画、书法艺术于一体。祠堂门额都镌刻家族的郡望、堂号(灯号),如“颍水世泽”(陈姓)、“济阳衍派”(蔡姓)、“蚊筑传芳”(丁姓)等,表述本族的尊贵。祠联多表述本族的家世与播迁,往往成为姓氏寻根的依据。祠堂大厅多书写的“忠”“孝”“廉”“节”个大字,强化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祠堂过去还办有族学、书院,供乡间子弟就地读书。祠堂也被村民和城民用来开会、看戏、放电影,也是文化活动中心和老人休闲的场所。祠堂每年春秋祭祀先祖,春祭多在清明或春分,秋祭多在重阳或冬至。逢祭祀日和节日,供作个人,或全族的祭祖活动。祠堂管委会负责管理、祭祀事宜,并负责牵头编撰族谱并保管族谱。祖祠是连接迁居台湾和侨居海外的福建后裔对祖地的感情纽带,台、港、澳及海外客家裔孙每年都会组团来寻根问祖,在本家祠堂里烧香祭拜祖先、祈福。许多祠堂被列入全国或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