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时代局限
汪征鲁
这里我们不拟系统地述论朱熹的思想体系,仅就其历史地位与时代局限作一简评。
中国古代社会上半期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孟子的学说,其核心内容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体系。下半期,朱熹集两宋理学大成创立了新儒学亦即闽学,从而建立了天理论的宇宙与人类社会之本体论、道德涵养与格物致知互为表里的认识论、“理一分殊”的方法论等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朱子把儒家伦理道德亦即人道与天道即天理合而为一,把封建道德与封建秩序当作亘古不变的天理,亦即宇宙与世界的本源。并在这个意义上讲心性之学,要求首先是天子、大臣、官员、知识分子,主敬涵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恢复本来的天理之心。这是一个庞大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在政治倾向上,理学的原旨对皇权与现实社会是具有批判性的。如,其传承的圣人谱系中只有三代时的帝王,之后绝无帝王;其认为三代是太平世,是盛世,而秦汉之后是乱世,有关这一问题朱熹还与陈亮作过激烈的辩论;其心性之学也有制约皇权的倾向,如其为官时,曾多次上书要求皇帝自我批判、正心诚意;等等。当然,其最后目的是改良皇权,巩固封建皇权统治。
朱熹哲学的思辨水平与逻辑水准,几乎达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大家康德与黑格尔的水平。这里仅就二者的本体论作一比较研究。朱子的本体论与黑格尔的本体论互有异同。相同之处在于:第一, 二者均以外在的意识或精神作为宇宙与人类社会之本源,朱熹为“天理”“太极”,黑格尔为“绝对精神”“绝对理念”,二者都是非物质的意识或精神,都有绝对的自由或“极”的特点。第二,上述两个本源演化出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亦即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本质均为“天理”或“绝对精神”。第三,两个学说都认为,“天理”或“绝对精神”都是处于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中,朱熹把这种辩证运动描述成“静与动”互为根据,互为对立,互相转化;黑格尔则将之描绘为一种三段式的辩证运动。当然,二者也有差异或者各自的特点。主要是:第一,“绝对精神”之产生物质世界是其异化或客体化的结果,故其物质世界产生的具体过程与情况语焉不详,其物质世界有更多的虚拟性的色彩;而“天理”之产生物质世界则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太极”之后演化出作为物质形态的气,气又表现为阴阳与五行的辩证运动,并产生实在的物质世界。后者的这一描述庶几和现实世界的状况更接近。第二,“绝对精神”之内涵似未规定,仅云以艺术、宗教、哲学等为代表的绝对知识是绝对精神之成就;而“天理”之内涵则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集中表现为仁、义、礼、智、信,是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天理内涵的统一。第三,朱熹以为,“太极”即“天理”演化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时,以一种“理一分殊”的方式,将一个个小“太极”分化到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之中;而“绝对精神”外化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则仅笼统地说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总体功能。以上类比可见二者的接近,而朱子哲学更精致化。朱熹哲学早黑格尔哲学600年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在形式上注重史料,注重语录或寓言式的说教,注重对史料的训诂考证,注重对典籍的注解疏义,注重微言大义,而薄于理论。理学尤其闽学的出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与思辨性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黑格尔哲学以其博大精深而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帝国官方哲学一样,在朱熹身后,其哲学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帝国的御用哲学,或封建意识形态体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朱熹思想被定为一尊;其所注解的《四书集注》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教科书;其哲学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朱子也被抬到与孔子比肩的“亚圣”的地位。当然,由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所派生出的儒家伦理道德有其固有的时代局限性,而朱子为了重振儒家之道统,提高信仰的力量,又将这些道德观念本体论化、认识论化、方法论化,从另一个角度强化和放大了这种局限性。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又由于统治者将朱子思想无休止地绝对化、政治化,也必然会吞噬其中原本具有的社会合理性、历史合理性,窒息了其辩证法的因素。而其天理人欲、心性之学,原本主要是要求统治阶级的,而统治阶级反过来主要用于钳制被统治阶级与弱势群体。朱子的学说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竟弊端丛生,朱子及其闽学会为之一哭。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以西周周公旦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春秋战国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子学,两汉以五经为代表的且在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的经学,南宋以朱熹集大成、元明以降成为封建国家的意识形态与统治思想的理学。其一以贯之,就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为主体学说。这一学说,在理学阶段又明确地将之作为世界的本源,且敷衍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从而进一步绝对化、固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儒家思想的最大价值,在于其从当时的封建伦理道德关系中,派生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即孟子纲领性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社会实践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也应当看到,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中古社会的晚期,把儒家伦理道德为本的思想作为万能的思想甚至知识的全部,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百家争鸣、排斥了自然科学,后来迟滞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另外,在人类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伦理道德即将有新的跃迁时, 还墨守朱子伦理,岂不谬乎?!
朱熹思想在朱熹在世时,就经历了其最初集理学之大成而士民景仰,也遭遇了南宋宁宗“庆元党禁”而被打成伪学。之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而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7年作为反动的封建主义、唯心主义思想而被彻底否定。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又被重新肯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研究也日益深化。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某些地区,人们把朱熹言论视为金科玉律一体遵奉,对朱熹也视为完人顶礼膜拜,而且愈演愈烈。如此,恐非学术研究之福、地方文化之福。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对朱熹及其思想也要加以历史的考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2025年第5期,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