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20: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华林 炎灿 黎昕



    党建引领下的红星村乡村振兴实践:生态、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华林  炎灿  黎昕

 

 

近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党支部到南平市武夷山市星村镇红星村开展调研。调研初步展现了乡村在党建引领下的振兴图景,引发对生态优势、产业基础与文化底蕴如何在党组织的统筹下形成发展合力的思考。

 

    一地理与生态优势的转化:从“资源禀赋”到“发展动能”

 

红星村的核心竞争力始于其不可复制的生态与区位条件,而党组织的作用则体现在将这种“先天优势”转化为“后天发展力”。

区位价值的精准挖掘: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入口门户,叠加251风景道核心路段的区位,使其突破了传统乡村的地理局限。村党组织抓住“城市资源外溢”的关键,通过对接高速、高铁交通网络(距武夷山北站36.4公里、高速互通口22.7公里),主动承接旅游消费、投资资源,将“过路经济”转化为“停留经济”。

生态资源的制度性激活:99%的森林覆盖率不仅是生态标签,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村党组织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合作社整合6万余亩林地资源,既保障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又梳理出2710亩林下经济用地,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132本林权证的发放,则以产权明晰激发了村民参与生态产业的积极性,为林下种植、生态旅游等业态奠定基础。

 

    二党组织建设的“年轻化”与“战斗力”: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红星村的党建工作呈现出“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的双重特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班子建设的“年轻态”优势:村“两委”7名干部平均年龄43岁,是星村镇最年轻的班子之一。年轻干部带来的不仅是活力,更有对新政策、新业态的敏感度——例如推动“庭院经济”“电商红星”等创新项目,正是年轻班子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而“一肩挑”的设置提升了执行效率。

党员结构的“梯度化”布局:55名党员中,35岁以下占14.8%,60岁及以上占37%,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老党员凭借威望协调矛盾、传承经验,年轻党员则在技术、市场等领域发挥优势,党组织的凝聚力在代际互补中得到强化。这种结构使得《红星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及三年规划》能够兼顾传统与创新,既坚守“生态立村”的底线,又融入“茶旅融合”的新思路。

 

    三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茶叶主导与旅游赋能的协同

 

红星村的产业体系以“茶叶+旅游”为核心,党组织在其中扮演了“规划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升级。

茶产业的“全链条”升级:8000亩种植面积、132家茶厂、5000万元年产值,标志着茶产业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而党支部领办的星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通过整合100多户农户资源,年售茶叶5000余斤,不仅解决了散户“议价权弱”的问题,更通过统一标准、品牌化运作,提升了小东坑、竹坑等山场茶叶的市场溢价能力。

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依托玉龙谷、青龙瀑布等自然景观,村党组织避开了与武夷山主景区的同质化竞争,聚焦“乡村体验”:11家民宿(如“不问山居”)、2家农家乐主打“生态康养”“客家文化”主题,既承接了国家公园的游客溢出,又以“小众化”“特色化”形成独特吸引力。红星访客中心与251旅游巴士停靠点的建设,则完善了旅游配套,使旅游收入(单店年产值20-35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集体经济的“多元造血”模式:74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中,茶山承包、景点资源补偿款是主要来源,但党组织并未止步于此。通过策划“千万工程”田园美项目、争取225万元资金投入,正在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避免集体经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四文化底蕴的“双脉传承”:红色基因与客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红星村的文化振兴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党组织主导下的“传统活化”,让红色与客家文化成为乡村的“精神标识”与“经济附加值”。

红色文化的“教育+旅游”融合: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1934年红军交通站、秘密会议岩洞等遗迹,被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党组织通过修缮遗迹、挖掘故事,将红色资源融入旅游线路,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为乡村旅游增加了“精神内涵”。

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客家联谊馆展示生产生活风貌,塘角、竹坑自然村保留完整民俗体系,客家山歌对唱、舞龙灯等活动定期举办。这些并非单纯的“表演”,而是通过党组织引导,与民宿体验、农产品销售结合——例如游客参与山歌对唱可获得客家特产,既增强了文化体验感,又带动了消费。

 

    五“五新红星”的规划与启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可复制经验

 

红星村提出的“花香红星”“水美红星”“生态红星”“康养红星”“电商红星”目标,是对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具体回应,其背后是党组织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规划的“系统性”:“五新”建设涵盖了生态保护(生态红星)、环境整治(花香、水美)、产业创新(康养、电商),体现了“五位一体”的统筹思维。这种规划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360户村民23项民生需求的走访梳理,确保发展方向与村民诉求一致。

经验的“可复制性”:红星村的实践证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党组织要成为资源整合者、利益协调者、发展推动者。无论是林权改革、合作社领办,还是文化活化、项目策划,其本质都是党组织通过搭建平台,让村民成为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这种“党建+生态+产业+文化”的模式,对于同类生态资源丰富、有特色产业基础的乡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党建引领是“纲”,多元融合是“目”。党组织通过强化自身建设,抓住生态、区位、文化等核心资源,以制度创新(如林权改革、合作社)激活内生动力,以产业融合(茶旅、文旅)拓展发展空间,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红星村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对其实践经验的肯定。

研究会党支部的调研启示我们,党建引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落实到资源整合、项目推进、民生改善的每一个环节。红星村的探索,为“如何让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