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中 芳 华
——访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的夫人、世界茶联合会终身名誉理事张晓红女士
梁茂淦 朱雅秀
“走进茶企遇见茶友,弘扬张老倡导的中国茶礼:俭清和静。”2024年12月28日,张晓红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发布。正值隆冬时节,天气寒冷,但她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这一天,2024年“元泰杯”茶通擂台赛颁奖典礼在福州左海公园大众茶馆盛大开幕,张晓红女士应邀前往参加,为获奖者颁奖并亲切合影。“元泰杯”茶通擂台赛自2007年由茶界泰斗张天福首倡举办至今17年来,已打造成为中国红茶的品牌活动。张天福先生的夫人张晓红女士,一身黑色连衣裙加红色流苏披肩,手捧主办方送上的鲜花,笑容灿烂,无疑是颁奖现场流动的茶道传播名片。在接下来两天的各方茶叶展示交易会上,各种茶品含香绽放,张晓红女士与茶企、茶人不断遇见,新知故交促膝长谈,品茗论茶,让张老倡导的“俭清和静”茶道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
年终岁尾,对于张晓红女士来说,在氤氲茶香中感受来自茶界的幸福与感动,是辞旧迎新最好的方式,也是纪念张天福先生最好的方式。
一、了不起的茶人,茶里的缘分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张天福先生仙逝已七年多了。对于张晓红女士来说,这七年,是追思缅怀的七年,是吐纳茶香的七年,也是绽放芳华的七年。
走进位于福州市五凤山庄小区张晓红女士的家,张天福先生的墨宝“中国茶礼:俭清和静”跃入眼帘。满墙的张天福照片,让人感觉更像是走进了张天福先生纪念馆,默默诉说着这位著名茶人不平凡的一生。客厅里的香水百合、玫瑰花、康乃馨等,为这个家增添了几缕温馨。
热情的张晓红女士泡开一杯产自1990年的老茶,袅腾茶香中,品味着质朴的茶韵,张晓红打开了话匣子,那些难忘的时光与往事朝我们缓缓走来。
“他很了不起,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回顾两人的初识,张晓红说。
张天福祖籍福建闽清,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是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他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成就斐然,对福建省茶业的复兴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精研中国茶学,探究中国茶道、茶礼,提倡“俭、清、和、静”的中国茶文化精神,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茶叶奉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堪称国宝级的专家,被尊为中国茶界泰斗。
张天福经历了中国茶事变迁发展的百年风雨沧桑,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茶业上,自己晚年的感情生活却曾一度空白。1991年原配夫人去世后的18年间,他拒绝了许多领导、亲戚的介绍,过着孤独清苦的生活,直到张晓红走进他的生命里。
说起来,二张相识,因茶而结缘。
张晓红出生于1952年12月,是江苏杂技团著名杂技魔术表演艺术家,其前夫凯亚是南京颇负盛名的茶文化学者,爱喝茶爱写茶文章,因时常发表茶学研究文章而受到张天福的赞赏。由于在茶业研究方面有许多共同语言,两人经常在电话里探讨交流、畅所欲言,成了跨越福建江苏时空的忘年交。张晓红常听凯亚说起福建有个名人茶专家张天福,对他早就大名久仰。在后来的相遇中,他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如今满墙的照片,都是两人相识、相知、相守的珍贵镜头,总能将张晓红的思绪带入难忘的往事。
“这张是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张晓红指着一张照片说。往事历历在目。那是在2005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吴觉农纪念馆落成典礼上,凯亚与夫人前往参加。在这次活动上张晓红见到了张天福,被他的学识和风采所折服。活动一结束,想和张天福合影的人很多,凯亚说:“快快快,到张老后面,我帮你照张照片。”怀着敬佩和崇拜之情,张晓红激动地冲到张天福身后站好,凯亚迅速按下了快门。
“这张,是张老在一次茶事活动上与我的合影。”那次,凯亚和张晓红应张天福的邀请参加茶事活动,期间,张晓红表演了一个魔术,变出一副大红金字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引得全场喝彩。随后,张晓红又表演了头顶水杯、顶鸡蛋、筷子变花束等绝活,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张老非常高兴,招手让张晓红坐在他身边,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此后,张晓红经常随凯亚在参加福建、江苏、上海等地的会议、活动中与张老不期然相遇,两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时有来往。每次,她就像粉丝见到了偶像,热情地向张天福打招呼问好,与张老合影,张老看到他们也很高兴。
2007年,凯亚因病去世。张天福不时打来电话问候并安慰鼓励,让黯然度日的张晓红十分感动。有一天,张晓红接到了一张茶叶会议邀请函,不由湿了眼眶:先生不在了,茶界还有谁惦记着我、邀请我呢?原来是福建的张天福惦记着江苏的张晓红,托人定制了这张邀请函,并亲自手写寄来。
来到福州,张晓红与凯亚生前的朋友一起拜访张天福。聊起茶业,聊起生活,聊起前尘过往,两位同样孤独的人,仿佛久别重逢,唏嘘感慨,有着说不完的话。离开福州前夕,张天福对张晓红说:“我们还会再见面的。”张晓红一路上一直想着这句话,回到了南京。
2008年,98岁的张天福终于在电话中用质朴的语言勇敢表白:“我夫人去世十几年了,我一直单身。我想娶你,请你嫁给我。”快百岁的老人要结婚,这可吓坏了张晓红,她的心再也不能平静。过了一段时间,张天福通过电话问候远在南京的张晓红,张晓红礼貌地回复问好。电话里,张天福说:“晓红,你想好了吗?现在给你三天时间考虑,嫁给我。”张天福以这种方式,大胆地向张晓红求婚。
放下电话,张晓红心乱如麻,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说实话,在她单身的日子里,亲朋好友十分关心她,也在热心地为她牵线搭桥,但她放不下对凯亚的深厚感情,都没有答应。她钦佩张天福在茶业方面的建树和一生精研茶学的精神,张天福的深厚情意和对感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也让她感动,但自己已年过半百、两人40多岁的年龄差、来自家庭成员的阻力以及背井离乡的不舍等,都让她顾虑重重。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儿子理性地说:“妈妈,张天福是名人,这个事情你得慎重考虑。照顾名人的任务很重,你的付出会很多,如果你照顾得好了,是段佳话,要是照顾不好,唾沫星子淹死你。妈妈,我不反对,但你得想清楚,做好思想准备。”
张晓红犹豫不决,辗转反侧,向母亲倾诉心中的苦恼。母亲慈爱地开了口:“张天福是个了不起的人,也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对你的真感情很难得。人的一辈子,能找到这样的感情,就是福分。你应该到他身边去,陪伴他,照顾好他。”“可是妈妈,我们这个年纪了,还相差了40多岁,这怎么可以?会被别人说闲话的。”母亲笑着说:“这有什么不可以?你看孙中山比宋庆龄大了27岁,年龄差距大的伉俪有很多。世俗的偏见有,只要以诚待人,时间久了,大家自然就理解你了。对你真心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张天福是快百岁的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你,你得把他当婴儿照顾,当宝贝疼爱。”张晓红的母亲是一名退休教师,年龄比张天福还小了整整20岁,她开阔的胸襟让张晓红佩服,听了母亲一番通情达理的劝导,张晓红豁然开朗。
在母亲和儿子的理解支持下,张晓红放下心头种种顾虑,终于答应了张天福的求婚。母亲送了她一部缝纫机当嫁妆,还帮她收拾了一整套锅具,嘱她用心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起居。
2009年12月,张天福和张晓红在福州登记结婚,2010年2月,张天福和张晓红的婚礼在福州市香格里拉酒店举行,在各方宾客、亲朋好友的见证和祝福下,100岁的张天福和58岁的张晓红喜结连理。百岁茶人的婚礼、42岁的年龄差,使这桩婚姻成为爆炸性新闻,轰动了茶界,成为佳话。
二、可爱的老人,两人交换技艺的“法宝”
婚后的生活,带着几许苦涩。外界一些流言蜚语袭来,张晓红甚至收到了许多匿名来信,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张晓红是贪图名利,有的说她是冲着张家财产来的。旁人的不理解和非议,让张晓红遭遇了许多白眼和冷遇,但在张老的理解、支持和关爱下,她坚强地顶住了各方压力。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甜蜜。张天福亲昵地称呼张晓红为“达令”,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相濡以沫间,两人与茶相伴,简朴的日子缓缓流淌,闪烁着夕阳的柔辉。
漂亮能干的张晓红嫁进了张天福家,像一束光照进了张老的生活。对于张天福来说,张晓红是他的爱人,是精神伴侣,更是知音。每天入睡前张天福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诉说自己的学生生涯、工作过往、家庭琐事……往往到夜深十二点了还没说够,张晓红总是用心听着,不时宽慰几句,两人一起笑、一起叹息、一起流泪,生命的河流就在这样的情感交织中紧密交融。
对于张晓红来说,嫁给张天福,是爱情,更是责任,陪伴老人的责任、照顾老人的责任。张老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家里家外各项琐碎事务全靠张晓红张罗。从买菜做饭、一日三餐、搭配健康饮食到为张老洗澡、按摩、理发、洗衣、剪指甲,从去医院给张老拿药、安排推拿保健到搀扶张老外出或推着轮椅散心,从陪着张老前往福建各茶区考察筹建七大张天福有机茶基地到陪同张老出行参加省内外各种茶业活动和茶企产销宣传等大小事务,张晓红都义无反顾、一丝不苟地承担起这份爱的责任。
“他很爱吃我做的菜。”张晓红自豪地说。
张老生活俭朴,起居很有规律。应张老要求,每天早起张晓红先给他泡上一壶茶,之后老先生开始看报读书。一开始,张晓红担心空腹喝茶对身体不好,张老脚一蹬一句:“我都喝一百岁了!”让张晓红会心一笑。六点半,张老准时吃早餐,早餐的各种杂粮是张晓红每天骑车到西湖边上选购的。考虑到张老没牙,张晓红就把各种杂粮用搅拌机打碎,混合进鸡肉、鱼肉等,以保证均衡足够的营养。经张晓红精心照顾,张天福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况,精神矍铄。
张天福和张晓红
“老人太可爱了。”张晓红说。张晓红很爱听张老给她讲各种茶的故事,在张老熏陶下,张晓红也想学品茶技艺,但这技艺可是两人互相交换“法宝”学来的。
张天福好奇地问:“你那白纸变钞票,是怎么变出来的?”
张晓红笑:“不能讲,讲了,这个魔术就不值钱了。”
老先生佯装生气:“你不讲,那我不教你品茶了。”
张晓红只好投降,将白纸变钞票的秘密告诉了老先生。
张天福教张晓红摆开十个茶杯,每个杯子标上号码,将各种不同的茶一一泡上,先让张晓红自己试泡自己品。接着张老教张晓红如何摇杯、闻香、高冲、出汤等。泡茶的时间有讲究,品茶更有讲究,张老教张晓红边品边提问:枞味重不重?有没果香……张晓红学得很用心,她认真做着笔记,将张老所讲授的知识一一记下。在张天福的指导下,张晓红每天跟着他学习,并将各种知识牢牢记在脑子里。
老先生的好奇心可不小。有次他问:“你那巧打九连环是怎么变出来的?”张晓红在张老面前麻利地表演了一遍,看得人眼花缭乱,就是不说其中的奥秘。张老又假装生气:“你不说,那我也不教你品茶了。”
张晓红只好又投降:“好吧,我说。”她告诉张老这个戏法的手法怎么进怎么出,张老听后满意地笑了,点头叫张晓红拿个白碗装上清水,将喝过的茶渣倒在清水里,再将茶渣挑出一一摊平放在纸巾上,仔细观察。张天福告诉张晓红:“永春佛手叶子很大,像癞蛤蟆背。漳平水仙叶子也大,绿心红镶边……”他教张晓红一一识别永春佛手、漳平水仙、平和白芽奇兰等,并教授制茶过程。有时张晓红把各种茶的特征弄错了,反复问,张天福不厌其烦一一解答,还风趣地说:“把你学杂技的精气神拿出来。”让张晓红倍受鼓舞。张老鼓励张晓红多泡、多闻、多看、多练、多品、多识别,他教张晓红如何从茶叶颜色上辨别茶的新老程度,从茶汤颜色来判断茶的发酵程度,从气味、口感上分辨茶的年份……
在张老的悉心教导下,慢慢地,张晓红掌握了怎么泡茶,如何辨别茶的优劣,如何进行拼配等技术,从最初的茶叶门外汉成了张老的得力助手。张老每次应邀到各地开展有机茶基地建设指导,参加省内外的茶事活动,都携张晓红同行,进行各种茶事实践。鹤发童颜的老人与美丽知性的夫人一起,走遍八闽茶区山山水水,成为了一道动人的风景。
张晓红由于过去练杂技受过伤,每晚头痛,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张老说:“这药不能吃,会上瘾。跟我学喝茶。”张晓红听张老的,每天跟着学喝茶,学技术。
在 家 品 茗
说也奇怪,喝了半年多茶后,张晓红的头不痛了,安眠药也不用吃了。张晓红想:也许这就是茶的神奇之处吧。
张天福在享受婚后甜蜜时光的同时,仍时时情牵一生钟爱的茶业发展。他常和张晓红念叨,领导这么关心我,要趁有生之年为繁荣茶业做些有意义的事。咱们现在有地方住,自己的房子用不着了,要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张晓红劝张老,不如把房子捐献出去,为茶业发展尽一些自己的心意。
2013年3月,张晓红和张天福一起来到福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捐赠手续,将张天福名下唯一的一处房产捐献给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两人一起签名盖下手印,相视一笑间,心灵的默契达到了顶点。
三、远去的达令,永远的怀念
2017年3月,张老病重,住进了省立医院。张晓红日夜守护在病房细心照顾,每天起早贪黑,忙进忙出给张老准备每天的食物和各种营养品,送饭、喂饭、拿药、喂药、按摩……整个人瘦了一大圈。然而,精心的守护,还是没能留住张老。
2017年6月4日,张天福先生逝世,享年108岁,真正活到“茶寿”。
亲爱的“达令”远去了,留给张晓红的是永远的怀念。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杯一茶,都让张晓红时常想起张天福,那个令人尊敬而又可爱的老先生。在领导的关怀和朋友的关爱、鼓励下,她慢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2017年11月,应武夷山市政府之约,张晓红无私地将张老生前的字画、紫砂壶、藏书等物品捐赠给中国武夷茶博馆。在武夷山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上,武夷山市政府领导为张晓红颁发捐赠证书,并授予她“武夷山荣誉市民”称号。
张老离世后,张晓红依然守望着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用行动不断践行人生的价值。她一心投入到茶的工作中,为茶企代言,应邀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茶事活动,足迹远至澳洲、香港、台湾等地。她将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忙碌而充实,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活动视频和图片,向远在天堂的张老汇报,向亲朋好友们汇报。张老若是泉下有知,定会为她感到高兴。
“中国茶礼:俭清和静。传播中华茶文化,以茶人精神勤奋拼搏。”春天,张晓红在武夷山茶企参与制茶劳动体验,游览青青茶园,乐在茶区风景里,与朋友们品味新茶、谈论茶道,传播张老“俭清和静”的茶人精神。“著名台湾老茶人范增平老师刚下飞机从长乐机场直接叫他的爱徒们开车到家里看我,除惊喜不断外加感动。范老师是我先生36年前的学生……”久别重逢之际,她与台湾茶人共同缅怀张老,隔着时空致敬张老。“应邀出席2024年南平市建阳区国际茶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相遇很多领导、院士、茶界精英、制茶大师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这次活动中,她接受电视台采访,认为建阳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各种见地娓娓道来。“我先生的爱徒不远万里从美国回来,专程来看望我这个师母。好多年没有见面了,彼此都很想念……”“上午,新加坡好友再次来访……”学生、朋友们的到访,让她十分感动,在家中茶桌前品茗聊天,热情而亲切。“亲临现场向老枞王子学习品鉴走水后半成品肉桂与老枞水仙茶。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她在茶前望闻问品,与茶界精英共同学习、品鉴岩茶时的谦虚与专注。“品足武夷刚出炉的半成品茶,后来到文化园创始人的藏馆舞刀弄棍过了一把老顽童瘾……”她笑称自己为老顽童,举着长柄大刀在手上盘旋杂耍,提足定格,令人忍俊不禁。“活出生活的乐趣,舞出人生的精彩,品鉴出茶给人们带来的美的回想。”一袭红裙的她,在舞台前翩翩起舞,像一朵热烈绽放的茶花……翻阅张晓红的微信朋友圈,笔者发现,张晓红的朋友圈几乎每日更新,丰富多彩,满满的正能量,其主题始终离不开一个“茶”字。
2013年12月29日,张天福荣获“中国梦 中国福”首届“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张晓红陪同登台领奖
是的,茶,始终是张晓红生活的主题,茶,已经成为张晓红生活的方式。作为茶界泰斗张天福的夫人,茶,赐予了她太多太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红积极应邀参加各种茶事活动,与各地茶人交流互动,每到一地,张晓红就把张天福茶道精神传播到一地,让周围人受益。她拜访看望张老生前好友,与亲朋好友品茶聊天,接待国内外来访的客人和前来看望她的学生们,精心打理阳台各种花草等待花开,并每天不忘练习压腿、倒立、一字马等功课强身健体。那灿烂如花的笑颜,那由内到外透露的精气神,那隔屏都能闻到的茶香,那对生活的热爱热忱,深深地感染打动着笔者。现年73岁的她,阳光、美丽、自信、优雅、乐观,一点都不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也刷新了笔者对年龄的认知。
怀着对张天福先生的深深思念,张晓红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张天福先生仙逝之后,在张天福茶道精神的支撑下,张晓红将所有的悲痛与伤怀都化为了乐观、豁达与坚强,她就像一株行走的茶,以蓬勃的生命力,为积极传承和发扬光大张天福茶道精神而不遗余力,为推动茶产业进一步发展而不懈努力。2022年,张晓红被世界茶联合会授予终身名誉理事称号。
物换星移为序章,时节如流寄情长。怀着对张天福先生的怀念,在茶的浸润和岁月的洗炼中,张晓红把生活过成了茶,过成了花,过成了诗,以自己的方式,绽放着独有的芳华。
本文根据张晓红女士口述整理而成,并经其审阅同意。在写作过程中有幸得到马照南、冯廷全老师的指点。文章构思之初,参考学习了韦希成老师《一个金陵女子与世纪茶人的邂逅》、刊物《茶缘》以及相关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5年第1期,作者梁茂淦曾任福建省台办主任、福建省政协台港澳委员会副主任;朱雅秀为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