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09: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潘 群

林则徐与译报


林则徐塑像


林则徐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以卓越的胆识领导了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坚强决心和意志。他主张改革开放、反对闭关自守、组织翻译西方书报,探求外域知识,成为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也是中国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但需要指出的是,林则徐此举不是为了办报,而是把这种被外国人用来对中国推行扩张政策的舆论工具,转过来成为他进行斗争的手段,用外报所提供的信息来对付外国侵略者。他认为,闭关锁国是“因噎废食”,不可能“固疆强国”,只有了解西方,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抵抗侵略保卫海疆。

1838年末,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潜心于经世致用之学。他是清廷中一位头脑比较开明和清醒的官员,受命来粤禁烟,自知职责重大,形势严峻。为了禁烟,必须敢于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夷情”。

怎样才能了解“夷情”呢?

林则徐精选译员袁辉、梁进德、亚林、亚孟等一些传教士和商人,搜集当时主要在澳门出版的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又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总之,从中进行摘要选译,所得夷情,选取准备之方,并把它编纂成《澳门新闻纸》(类似今日的“参考消息”)。之后,又经过加工整理成《澳门月报》。林则徐的这种译报思想清楚地表达在给怡良的一封信中。他说:“其中颇多忘语,不能据以为真,不过藉以采访夷情”。其后,他在寄呈道光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他在1841年给奕山将军的一封信中,将它讲得更为具体。

林则徐令编的《海国志》


其实,《澳门月报》,是一种译稿汇编,不作公开发行的报刊,只作内部呈寄御览或同僚传阅的敌情资料。一次,林则徐作了这样批示:“澳门地方,华夷杂处,各国夷人所聚,闻见较多。尤须密派精干稳实之人,暗中坐探,则夷情虚实,自可先得。又有夷人刊印之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将广东事传到该国,并将该国传至广东……近雇有翻译之人,因而辗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取准备之方,多由此出”。

《澳门新闻纸》多数译自在澳门出版的英国人办的《广州周报》(星期六出版)和《广州纪录报》(星期二出版)。因为这两种报,特别是《广州周报》,以广泛反映中国问题为特色。少数译自伦敦、孟买、孟加拉和新加坡等处出版的报纸。

“澳门新闻纸”现存6册,内收1838年7月16日稿一篇。其余自1839年7月23日至1840年11月7日,历时一年又三个多月。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所涉范围极为广泛,中心内容是有关禁烟、抗英斗争的各种新闻报道与评论,尤其是林则徐抵广州后所采取的措施、施行的政策以及所引起的各方面的反映。与当时其他文字的严谨态度不同,这些译稿无所顾忌,有多处以相当辛辣的语言,揭露清廷官府愚昧自大,贪污成风、军队无能、不堪一击,甚至对乾隆、道光皇帝也出言不恭。对林则徐本人,译稿固然有若干称颂之词,但对他的责骂也是严厉的,如指责他失信背约,不自量力,所做之事,造成的灾害“已布满此省(指广东)及上海之处”。从情报的观点看,译稿忠于原文。不作任何修改和润色,是符合要求的。

随着认识的深化,译报的内容渐有扩大。林则徐进而注意到西方国家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于是,他请人翻译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将它编辑成《四洲志》。这是我国第一批比较详细介绍西方地理的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把《四洲志》译稿及其他奏稿文件和所搜集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全部交给好友魏源,请魏源扩充编写《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发生起了重大影响。林则徐还择译了英国人德庇时著《中国人》一书,辑成《华事夷言》,以了解外国人对中国事情的看法。此外,林则徐还选择了瑞士滑达尔的《各国律例》和英国僧侣尔洼的《对华鸦片贸易》等书,组织人员进行翻译。



林则徐主译的《四洲志》

总而言之,林则徐精选译员进行翻译外国报纸,利用报纸来了解敌情,用他的话说,是为了“采访夷情”,了解敌方“虚实”,而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敌斗争的方策。这种一向被中国人轻视的外报,一下被翻译过来担负这样重要的使命,这是连那些创办外报人也不曾料到的。在林则徐抗英过程中,这些外报所提供的信息,确实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