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江悠悠话古今
崔建楠
但凡江河,均有性格。莫说黄河长江,古今文豪歌吟无数,就是闽地河流,也是闽江汀江晋江九龙江多被人传颂。而一条漳江,总被忽略。其实漳江在福建的人文历史上,应该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其文化地位应该不输八闽那些著名的江河。
就是因为在1300多年前的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大唐归德将军陈政在云霄溪之畔,手臂一挥说:这河水不就是我们老家上党的那条清漳之水吗?!
于是,无名的云霄溪便有了它的大名:漳江。
开漳历史博物馆
陈政将军又是怎样从云霄的山水形状里看见了太行山水的灵魂呢?
漳江很短,全长才66公里多,源自闽南博平岭山脉东麓平和县的大峰山。漳江流经平和云霄两县,但是在平和境内才8公里,可以说,那只是漳江的幼年阶段。漳江流入云霄之后,吸纳了火田溪、安厚溪、车圩溪、南溪、山美溪等支流,就如同进入了人生的青壮年时期一样,立刻波澜壮阔起来。最重要的是漳江及其支流呈向心状的行走姿态,全因为云霄的地理形状。云霄是一个三面环山,东南开口向海的马蹄状地形,由中生界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的丘陵沟壑养育了万千的溪流向漳江汇聚,形成了漳江流域的地理面貌。
被毛泽东形容为一个脚盆的上党一带,被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夹峙而成。三山的“天脊之水”,汇聚成为浊漳河与清漳河悠悠流淌,与中原大地一起,养育出历史久远深厚的中原文化。云霄溪就因为了与之相似的地形,将军才由此生发出如此的感慨,云霄之漳江与上党之清漳河的渊源就这样从一千三百多年前流淌至今。
“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明代诗人谢榛如果活在唐代,他的这句诗一定会浮现于站立在云霄溪畔的陈政将军的脑海里。其实,地理形状的相似只是云霄文化的一个开篇,河流名称这样的符号,沉淀的却是文化的精神原乡。
站在云霄火田西林村的漳江古码头上,企图从被河水浸泡了千年的石阶上寻找被陈政陈元光带来的中原文化的印记,波澜不惊的河水因为雨季而浑浊,但当目光回望上党,心中的原乡却是清澈无比。西林古城的衙府土墙因岁月风雨而剥落乃至洞穿,却让我们看见历史的厚度,而院子里的黄皮果树枝繁叶茂,花萼累累,芳香四溢。雨水溢在府衙大埕不散,淹没了陈氏父子的脚印,茂盛的却是茵茵水草。仪门白石森森,有花枝从门楣垂下,又为历史涂抹了一片暖色。
“地险行台壮,天清景慕新。鸿飞青嶂杳,鹭点碧波真”,历经艰辛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在漳江之畔绥靖开发,终建州城。陈元光写下《漳州新城秋宴》抒发心境。根据此诗,后人们做了很多想象,描绘陈氏军民欢宴的场景。以府衙为中心建造州城,不仅仅是政权的建立,更是人心的归附。因此府衙的意义不仅仅是在蛮荒之地建造了一座官府之所,更重要的是,开化之花从此盛开。推行法度、劝课农桑、通工惠商、大兴庠序,文明的脚步从这里出发。
码头之上,五通庙前有巨榕蔽日,遒劲树根之间,镶嵌着古城墙的基石。有专家考据说五通庙早于“开屯”之前,因为原庙中有畲人刻字于石柱之上。可以想见,五通庙原有供奉应该是畲族先人的信仰主神。陈氏大军南下,将士怀抱的是汉代名将周亚夫的香火。陈元光建州冶,五通庙改祈周将军,至元代又增祈“五方之神”五显帝为主神,悬匾“五通庙”至今。
中国人的信仰演变往往由人为神,当陈元光及其将士将周亚夫尊为保护神的时候,他不知道在自己的身后,也同周将军一样成为了固始后裔的尊神,祈为“开漳圣王”。这是一种文化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如今在台湾海峡的那一边甚至更远的异国他乡,开漳圣王的香火如同漳江之水融入大海一般蔓延世界。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了解福建人类历史的人都知道,福建是一个著名的移民社会,汉代之前,福建为七闽,人种只有古越族人,汉武帝派兵征讨,灭了古越国。大部分古越人被强迫移民到了江淮一带,小部分不愿意被移民的古越人便“遁入山林”。汉武帝派来的官兵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唐代的陈政陈元光父子以及他们带来的八十七姓氏的固始官兵应该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二次“军事移民”。之间发生于晋代的“八姓入闽”,则是中原战乱,林、陈、黄、郑、詹、邱、何、胡等姓氏族人为避战乱而入闽定居。此后,凡中原改朝换代,都有不同规模的移民发生。被推翻的皇室的前朝臣子和官兵百姓如丧家之犬,惶惶逃窜。远看中原大地烟尘滚滚,他们衣衫褴褛,越过了黄河,又越过了长江,一直翻越了武夷山脉才甩掉了后面的追兵。他们再往前,台湾海峡横亘在面前,无路可走了。于是,他们四散,隐遁在了中国东南丘陵的山山水水里。
在西林小学的草坪上,摆放着一艘乌黑的木船,木船两头尖尖,船上覆盖着竹棚,西林村人说这是漳江上的平底船也称“西林船”。村人回忆,漳江之上曾经舟船往复,热闹非凡。
春季的细雨时徐时缓,将西林船浇湿而更显乌黑。有趣的是,船头前方有一方深深的池塘,不知是创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将一池死水与曾经经历过千山万水的船头摆在了一起。
思绪开始神游,随着那船舱里生苔的船桨,回到了漳水的波涛之上。不知道陈政陈元光父子是否乘坐过这轻巧的西林船,若是,他们一定是坐船上朔至支流火田溪的。
早期福建的土著生番被汉化之前,均为刀耕火种,历史上的屡次移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中原移民将文明带到了福建。
比如火田溪的军陂(也称为圣王陂)。
福建著名的称之为“陂”的水利工程有多处,如宋代莆田的木兰陂,唐天宝年间福清的天宝陂,而年代最早的应该是这漳江支流火田溪上的军陂。顾名思义所谓军陂就是军队军人建造的水利工程,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陈氏父子率领子弟兵一方面“障海为田”,筑堤围垦圈海造地;另一方面在漳江上游修陂引水,植稻灌溉,使刀耕火种成为过去,造就漳江两岸“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富庶。
陈元光的伟大,在于他的安边之策。他知道杀戮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只有改变农耕,发展生产,施行礼教,民族融合才是王道。“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火田黄稻俱甘旨,纲水金鱼洽醉熏”,这是一幅多末美丽的升平景象啊!
军陂的石坝已经支离残破,却依然引水灌溉千亩良田,奉献丰收稻谷。从残存的坝体上似乎可以看见当年八十七姓氏官兵的手印,汗水滴落于漳水溪流之中,溅起的却是中原农耕的文明之波浪。
不论是云霄军陂还是莆田木兰陂抑或是福清的天宝陂,那巨石垒就起来的不仅仅是一座灌溉工程,那应该是一道丰碑,是文明替代落后,文化覆盖愚昧的丰碑。
乌黑的西林船载着思绪离开圣王陂向漳江下游而去,漂过了将军山大臣山,漂过了云霄古城,明朝云霄城东门上的石匾“清漳重镇”四个大字上承“开漳圣王”的伟业,下接八十七姓氏固始后裔的丰功。漳江的粼粼波光一次又一次地闪耀在那门匾之上,照耀古城壮大、百姓安居。虽然此时那石匾已经残破,静静地横卧在纪念馆的院子里,暗淡的是石刻的漆色,光耀的却是开漳历史的辉煌。
思绪又漂过了城关西门外的威惠庙,宋徽宗赐之“威振漳江南国兵戈化礼乐,惠云流水西门宫阙亘山河”之匾高悬。
不知道在漳江之畔民间有多少座威惠庙,但是在海峡的那边,威惠祖庙的香火流播遍地。千年之间人们看见的是这样的图景,中原文化由陈氏父子及八十七姓氏部将筚路蓝缕传播漳江,开漳将闽南蛮夷之地开化为文明繁荣之州,接着圣王香火再次跨越海峡,开台传播文明,功昭启土,扬乎千古。于是,形成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奇特迁徙文化现象。
陈氏父子因为为民造福,被百姓敬奉为神,但是云霄百姓也将圣王看成为家人而亲切地称之为“王爹”,称王则尊之,称爹则亲之也。宋代云霄县令吕璹的诗《威惠庙》写出了一个哲理:“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虽然朝廷正史不载,但是在闽台百姓心中,王爹永远是保佑他们的最高神明。
漳江上的西林船每到春秋两祭的时候,满载的一定是去上香的百姓。江畔元宵十五“走王”延续了多少岁月,表达的是云霄人对圣王的深厚感情。“巡城”、“鉴王”、“走王”的仪式,威仪而热烈。“巡城”也称之为“巡安”,是模拟当初开漳将士创建漳州后,在圣王率领之下在闽南各地巡察四境,表达对圣王安定社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恩德。“鉴王”俗称“办大碗”,各家各户备酒肉糕果,供奉于“王棚”前,祈求开漳圣王及诸位先贤永久庇佑康乐幸福。“走王”是祭拜献供盛典的高潮,由村社中数十个青壮男子,共擎圣王神像,待“三拜枪”响起,鼓擂炮响声中各尊神像在人们高擎中,协力疾速奔驰如飞,为再现开漳先贤驰骋疆场的威武雄壮场景,以其时速、势壮、姿美者为胜称为“走王”。
漳江离开西林曾经的州所,经过云霄城时身段逶迤地婉转了一下,西林船也随之婀娜起来。若是站立船头,远眺乌山胜景,环顾云山书院;树滋土楼巍峨,老街骑楼喧哗,浮洲白鹭蹁跹;状元古港帆樯;漳水云山迢迢,山海故郡云霄。
穿过浮洲,漳江水面便开阔了,船头也笔直,远处就是出海口了。
在漳江的尽头,在淡水和海水交汇的地方,有一座小小的石塔叫石矾塔,那即是漳江结束的地方,也是云霄人的心灵坐标。
好巫的闽人不论是土著的越人还是后来接受了本地神明的汉人,喜欢在水畔造塔,依风水为止煞。石矾塔建在江中,受海潮和江水反复冲击,不论是否为止煞,但是在云霄人的心目中,石矾塔是神圣的。因为在塔身上镌着四个大字“斯文永昌”,这个精神,从陈元光倡开化到朱熹办书院,一以贯之。清代云霄厅同知薛凝度评价石矾塔说:“形家谓之华表捍门,足以钟灵毓秀,故此地前明科甲极盛。”但是自从郑成功船队铁锚将石塔扯断之后,有民间堪舆家认为云霄地理受到破坏,灵气散而不聚,云邑文风不振。此说虽然迷信,但是在云霄历史中却是记载确凿。
一座仅七层的小石塔,屹立江海之中,有如中流砥柱,屹立江心,天风海涛,屡坍屡建,镇城形胜,毓秀钟灵,它不仅仅维系着云霄的文脉,它更是云霄的精神。
江河总会被人们称之为“母亲”,因为它灌溉土地,养育百姓,文化由此滋长而形成文明。人们追寻今日漳州之“州”,是要追寻一个历史谜底,也是要找到一个文明的起点。“开漳”之开化的意义,足以让漳江养育的后人们追索景仰。
漳江,谁又可以忽视你呢?!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云宵》;图片来源于“云宵旅游”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