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00: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 燕



豆香飘飘满清溪

 

  

 

 

据说豆腐做得好的地方大都山清水秀。

水润光泽的清溪人肯定会骄傲地说:“那是!”

盛夏时节,寻着豆香,来到钟灵毓秀的清溪古村,心里顿时就安宁了。

枕靠连绵青山,相伴清澈溪水,清溪村因溪得名,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古村沿溪而筑,村民傍溪而居,这里如世外桃源般宁静淡雅。从清溪分流引入的活水,穿村走巷,涓涓汩汩,像经络血脉,不动声色地滋养着生生不息的村庄。 

图片.png38.png

清溪村古街

悠长的古街上,房廊相接,墙檐相连,踩在鹅卵石铺就的路上,脚步不由自主就轻松缓慢下来。览读左右两边斑驳夯土墙上的语录文字,品味青砖黛瓦的人文景观,我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包浆,一股淡淡的乡愁涌上心头。有人说,古街“夫人庙”长明灯的光芒,能照亮每一个清溪孩子回家的路。其实,这对于外乡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奔赴?

当地朋友告诉我,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曾经是水运发达、码头繁华、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中心,两岸民房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那时,闻名遐迩的不仅有古街古庙,还有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清溪中秋庙会。游神、演三角戏、做豆腐、炸油饼、煮大锅饭……那几天,香火红绸映晴空,满村豆香溢山外。庙会落幕后,能买到几块清溪豆腐或一串炸豆泡带回家,是外村人心中最大的圆满。

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烟火人间,人们寻求的幸福滋味,还真少不了味蕾上的诗与远方。我想,人们对清溪豆腐食指大动,大概不仅仅是因为它营养丰富,更是为食之获得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的享受吧?美食不单能令人“口爽”,更能慰藉心灵。开心时,需它来犒劳;失意了,须它来安慰。就像于中秋庙会的外村人,要以一道清溪的美食,与家人分享他的快乐。

问及清溪豆腐为何如此鲜嫩可口、豆香浓郁,朋友答曰:“原料好,别无其他。”

是的,佳肴的基石在于食材。自两千多年前,热衷于炼丹的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用豆浆培育丹苗时,碰巧加入石膏,无意间促成了豆腐的诞生。人们经过了漫长的摸索,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和变通思维能力,在这道寻常菜肴中做足了文章,创造出了庞大的豆腐家族,让一颗大豆有了生命哲思和文化升华。小小一道菜,

凝结大智慧。然而,无论南北,无论豆腐老嫩或形态百变,艺术转化的过程都大致相同:泡豆、磨浆、煮浆、滤渣、点卤、成型。食材的高下,才是决定其色香味和营养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古街,我们拐进一栋挂着“清溪豆腐工坊”木质牌匾的老房子,去见“清溪豆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春喜。豆腐工坊的门厅,布置得像一间微型展览馆,图文并茂,实物齐全,豆腐制作过程一目了然。工坊由春喜的儿子打理着,她有空时也会来帮忙。那天中午,我们在这里一边品尝春喜掌勺制作的豆腐宴,

一边听她讲清溪豆腐的故事。 

图片.png39.png

清溪豆腐宴

春喜说,逢年过节时,清溪村家家户户都有做豆腐的习俗,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她说自己二十岁出头嫁到清溪来,跟着太奶奶学做豆腐,现在又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媳妇,很欣慰。春喜告诉我们,清溪豆腐好吃是得益于灵山秀水。这里古木参天的群山,与武夷山脉相连,气候环境好,自产的原种豆颗粒饱满圆

润,豆香味浓;蜿蜒流淌的清溪水上接闽江源头,清澈干净无污染,矿物质含量适合人体要求。所以,用这样的豆、这样的水做出来的豆腐的口感才那么绵软细腻,气味才那么鲜香扑鼻……

两面金黄的家常豆腐、酥脆可口的豆腐渣薄片、外焦里嫩的油炸豆泡、香辣味浓的红油腐乳、豆腐碎末蒸鸡蛋、现捞的溪鱼焖豆腐、皮蛋拌嫩豆腐……味蕾被一道又一道的豆腐美食温柔以待,我不仅品出了小时候外婆家的红火年味和浓浓乡情,还仿佛看到了土灶炉膛熊熊燃烧的火焰和大铁锅里滚滚翻腾的豆浆,还

有说说笑笑忙忙碌碌的清溪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像一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心间。

游览清溪,得知村里的豆腐加工厂已经正式投产,无须再用人力推石磨了。听说这是乡里“联农带村利益共享机制示范项目”,眼下有两条豆腐加工流水线,日加工豆制品近 3 吨,带动了周边众多村民就业,可为村集体年增收 100 多万元。

如今,清溪豆腐不仅进了县城超市,还送到了省城的特色餐馆。清溪人除了盘活资源,推动农旅融合,还在打造从黄豆源头制种、种植、豆制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打响“灵秀清溪”公共品牌知名度。他们有信心,让更多人的餐桌上豆香飘飘。

春喜更是笑意盈盈:“能在自己村里上班,大伙都很开心呢!”

开心的除了大人,还有孩子们——空置的清溪“村小”校舍改建的民宿和少儿研学基地,提供着良好的阅读、休养、玩耍、创作条件。园子里的瓜果蔬菜,小溪里的鱼虾蛙螺,专设的动植物标本室,打开了一扇认识自然了解乡土的窗户;豆腐研学坊里,一排排摆放齐整的石磨、木桶、滤布架,在静静地等待着一双双小手,来抓一把黄豆,舀一勺清溪水,亲自去揭秘豆腐的前世今生……

我们到来时,已临近暑假,豆腐研学坊还回响着昨日孩子们叽叽喳喳惊喜盈室的欢乐,新一轮的热闹又将接踵而至。这快乐,房前屋后的向日葵听到了,要不然,它因何频频点头?清溪水也听到了,要不然,它怎会如此悠扬潺潺?豆田里劳作的清溪人更听到了,要不然,他们不会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舒畅。

古人曾经从字面上来解读“豆腐”二字的文化象征——“豆”与“兜”“都”谐音,“腐”与“福”“富”谐音,取其“兜住福气”“共同富裕”之意。千百年来,豆腐成为年节期间人们祝福和祈愿的经典符号,寄托对富裕、幸福生活的向往。清溪人亦然,而今,理想照进了现实……

离开清溪的时候,心里忽然就生出诸多不舍。是留恋村庄的古韵新风还是活力四射的清溪水?是因为满村诱人的豆香还是春喜的真诚朴实?都是,都难舍,都喜欢。

喜欢是一种无形的情感,是一份真实的感觉。我与清溪虽然只有一面之雅,却生出了这般真情实感。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