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茶 传 奇
马星辉

鸟瞰干坑
一
东南茶界有民谚曰:
武夷桐木雾锁雾,光泽干坑坑连坑。
一面两山红茶地,人间烟火烹云液。
乙巳年初夏,慕名前往光泽县干坑村寻踪红茶的前世今生。季节的清风拂过山野,绿了层层叠叠的茶林。两山夹峙间,香炉山巨鼎烹云,将日月精华熬成茶芽里的单宁与芳香。清乾隆《光泽县志》里“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的记载,至今仍在干坑古茶园里具象成蓬勃的生机。
当香炉山的晨雾在百年老茶树上凝成珍珠,顺着锯齿状的叶边滚落,渗进赭红色的土壤里,便造就了北纬 27°秘境山脉里的红茶基因库,有了光泽干坑红茶发源地与武夷桐木正山小种始发地。两地一脉相承,二者交相辉映,为红茶的传奇故事增色添彩。
早在 1662 年,海船载着凯瑟琳公主的嫁妆横渡重洋时,干坑茶青还在松木烘笼上嗞嗞作响。那些被松脂香浸透的茶叶,便在白金汉宫的银壶里开启了一个帝国的下午茶时代。安妮女王晨起品尝的那一杯红茶,涟漪里荡漾着的不仅是东方香料的神秘,更是香炉山下茶农指尖散发出的迷人温度。
严苛地说,被称为“正山小种”的红茶生长在方圆 50 平方公里的茶秘境内,仅局限在武夷山脉的香炉山、干坑、古王坑、桐木关一带。但这片不广不阔的秘境为世界茶史写下了一个浓墨重彩的注脚。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编撰的《光泽县志》第四卷物产篇记载:“茶,树高三四尺,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蜀人谓之苦茶是也。”这文中所指的茶,便是光泽干坑红茶。
二
干坑红茶的传奇故事发生在 400 多年前。明万历年间的那一场春雨,至今还在干坑茶人的故事里淅淅沥沥。一户姓甘的茶农世代居住在干坑大山之中,他制作的茶叶远近闻名。这年,正当清明采茶繁忙时节,他突有急事须出远门。临行前其嘱咐儿子,采好茶青后要及时运到镇里贩卖。尔后便匆匆而去。


干坑花园区一隅
不料茶农走后,天便下起了滂沱大雨,持续几天不停。儿子无奈之下便将采下的新茶堆在仓房中,上面用木板压着,准备等雨停了再运出去。谁知天公不作美,绵绵大雨一直没个消停,茶青根本就出不了仓。
10 天之后,甘姓茶农归来得知此事,心急火燎来到仓房,揭开木板一看,不由大吃一惊:碧绿的茶青已经发热发红,好物成废。甘姓茶农心疼不已,不忍丢弃这些茶青,全家人披挂上阵,把茶叶搓揉一番后,取来马尾松柴烧火烘干,打算当作次等茶叶送到镇里贩卖。
世间的事或许有定数?当松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火星溅在揉捻后的茶叶上,竟然悄无声息地将山野的芬芳封进了褶皱,那“红变”的茶青就像一团燃烧的晚霞。
茶行老板冲泡试茶时惊讶地看到,琥珀色的茶汤里腾起了阵阵桂圆干的焦香,这意料不到的奇异,惊得茶盏在青瓷碟上也发出一阵轻颤。谁能料到,10天的雨帘竟织就红茶史上的神来之笔,被木板压着的茶青在仓房里悄悄完成了命运的蜕变。叶绿素在酶促氧化中退位,茶黄素如琥珀初凝,茶多酚酝酿着醇厚的甘甜。
偶然的失误,竟撞开了红茶世界的大门。茶行老板见之喜不自禁,如获至宝。

干坑红茶茶汤
从此后,干坑红茶沿着茶马古道蜿蜒北上。县令的朝贡礼盒里,松烟香混着京杭大运河的水汽;晋商的驼队铃铛里,乌黑油润的茶条颠簸成欧亚大陆的味觉记忆。人们用“甘”姓的谐音“干”为茶命名,却不知这一字之变,早已将天时地利人和的密码,封存在香炉山的云雾里。
三
好山好水出好茶。干坑红茶的茶青都采自于生长在海拔900多米高的茶树,得助于大山的终年云雾缭绕、树荫林密、泉溪纵横、岩石密布,亦得益于土壤中矿物质丰富,匹配了难得的人间草本。山高水好的特殊地理环境,铸就了干坑红茶天然交融、云水禅心的优良品质。2012 年,干坑被列为“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
当然,好茶还需好技艺。20 多道工序如古老的仪式,从萎凋到揉捻,从发酵到烘焙,每一步都踩着百年前甘姓茶农的脚印。干坑红茶沿袭了烟熏古法,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润,滋味醇厚,有纯松烟香而独具特色,百年之后再度声名远播。
2018 年,干坑红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21 年 12 月,又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干坑青楼
福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肖育平的茶厂,传统古法中透着浓浓的现代气息。这位高级制茶师站在萎凋槽前,手机里实时更新着土壤湿度数据。当他捧起刚制成的“觉龙”红茶时,眼神充满着柔和与欣慰。那紧结圆直的条索里,既有祖父辈传承的揉捻手法,也有他在大专课堂上学到的微生物发酵理论。为了推广干坑红茶做大做强茶产业,当地茶农成立了“光泽县觉农干坑红茶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干坑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茶农通过发展茶产业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一切都是缘分,是茶缘、情缘所致。
2006 年 3 月,慈心园董事长李少林第一次踏入干坑时,正是惊蛰后的第三天。她蹲在古茶树前,指尖抚过树皮上的青苔,欣喜地发现:干坑茶叶有着一种自然界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洁净本色,不愧是上天馈赠的人间草本。这让她生喜生爱,一见钟情。

干坑红茶品质独具一格
在后来的时光里,慈心园产出的“老坑天字壹号”“武夷挂墩红”“幽谷乌丛”“明苑清曲”等多个红茶品牌。从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到干燥,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敬畏。其中“老坑天字壹号”的诞生充满禅意,著名的湛如法师开示道:“茶者,察也。”
于是,李少林让茶青在萎凋时多停留半刻,烘焙时改用百年荔枝木,让果香与松烟在分子层面完成对话。当目视着第一泡茶汤注入白瓷杯,茶黄素在光影里流转如金箔时,李少林忽然明白了,所谓天花板品质原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等待。她悟道:“精心做好高品质的茶品牌,让每一个相遇慈心园的有缘人,都能萌发出赞许的微笑。这是慈心园的责任与敬畏,如此才对得起天赐之物。”
现如今,干坑红茶化为了美好的心愿茶。慈心园成立了孝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干坑茶基地,每当客人来访,既是股份人又是茶厂负责人的陈上荣总是亲自坐镇。他用干坑红茶泡出的茶水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纯。若察看杯底,沉有些许的金毫粉末,细腻悦眼。这在茶类中是一个非常稀奇的现象。
对此,李少林欣慰地说:“这是干坑红茶的魂。”
四
干坑,一个隐匿于群山环抱的静谧之地,野生茶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它无愧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片绿洲。在峰峦叠翠、云雾缭绕之中润土泽被,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原生态的山水造就了茶始终存活生长在一种淡雅、静谧的过程中。

干坑香榧林
我漫步在干坑茶林之中,听淙淙泉水,闻浓浓茶香,阡陌红尘中充溢着茶的纯朴与宁静。在这片被雾岚与松烟浸润的土地上,每一片茶叶都是活着的精灵。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成之天然,采之天然,作之亦天然。干坑红茶美不在皮相,而在内质,更在风骨,它不攀高、不显贵,朴实无华。而杯底沉淀的金毫闪烁,是写给人间烟火的红茶传奇。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