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关:携得一鞭山色好
徐德金
尚未去到杉关之前,杉关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动人的景象——
“晓凉上关路,苍茫绕高木。瞢腾身踏空,左右云满谷。日光未出海,平野气如玉。葱笼虹五色,霞翠锦一幅。自非远役忙,奇景曷到目。回语同行人,为此游亦足。”

光泽杉关交通要道景致
这是宋末元初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刘将孙的《杉关晓行》。刘将孙曾为延平教官,彼时杉关是闽赣之间最重要的关隘。刘将孙行文“浩瀚演迤”,他笔下的杉关晓色,云海苍茫,高木葱茏,日之将出,万物晕染。在诗人宏阔的视野里,杉关还有一种寒凉气凝的氛围,不过,这也契合关隘的身份。
一
我们驱车从光泽县城出发,沿着西溪右岸向止马镇行进。光泽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脉的西北段,与江西黎川、资溪、贵溪交界,与铅山毗邻。光泽崇山连绵,林木茂盛,溪流纵横。北溪、西溪是其境内两条最主要的河流,在杭川镇交汇后形成水流澎湃的富屯溪,一路东去。
“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
止马镇便是由光泽通往江西黎川的“闽赣咽喉”,而杉关更像是一把锁钥。
我们站上杉关的高处,向西眺望,一条连接闽赣两省的国道伸向远处。止马镇杉关村与江西黎川厚村乡的飞源村山水相连,在杉关的左右两侧,一边以山脉的倒水为界,一边则不然。杉关与飞源鸡犬之声相闻,两地民众自古友好往来,通婚走亲。事实上,就在福建、江西两省界碑福建省一侧,位于杉关关隘的山坡上,就有一座题为“飞鸢农庄”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这座农庄古建是江西人氏经营所有,与关隘的其他物体倒是融为一体,不分轩轾。
杉关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广明元年(880 年)于此设关后,元代元统元年(1333 年)又设置驿站。朝代更迭,雄关漫道,有多少人马去来,唯回荡蹄声余响。
明天启年间(1621—1627 年),福州府同知、江西新城(黎川)人鲁论《杉关》诗云:
重关百二表东华,接壤江闽邑万家。
瀑布寒飞舟堑雨,旌旗夜落赤城霞。
狼烟不度烽常靖,虎节方驰路正赊。
携得一鞭山色好,征人容易夕阳斜。
同一个时期,明代闽中十子之首曹学佺留有《杉关题壁上绝句》诗一首:
行尽闽山接楚山,十年曾此度杉关。
而今更作湘西客,不审闽中几日还。
此诗写于天启二年(1622 年),曹学佺赴任广西右参议的途中。十年前他在四川按察使任上罢官返乡,也经过杉关。楚山即赣地。十年去来闽赣,他的心境自然非同日而语,因此,便只有感慨系之。

光泽杉关被誉为“闽西第一关”
光泽多高山险道,在古代设有“九关十三隘”,而杉关是最重要的关隘,因此有“闽西第一关”“瓯闽门户”之誉。在这个群峰环峙、莺飞草长的“最远的江南”一径石阶上,多少人辞官归故里,多少人星夜赶科场,而石阶上的草又湮没了多少人的脚印。
也许,江西黎川人、福州同知鲁论,与福州侯官人、广西右参议曹学佺就在杉关结伴逶迤而行,或彼此擦肩而过,互询名讳,相视一笑吧。
二
历史的陈迹间或在古书中找到,也有被镌刻在石碑上的,供后人怀思冥想。杉关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善加挖掘梳理,必将形成一个丰富生动的读本,让更多人驻足历史的现场,沉浸在遥远的时空之中。
思绪被拉回到现在。闽赣界碑公园的布局与妆点,都赏心悦目。环顾左右,是集纳了和合文化、福文化、关隘文化、红色文化、理学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景观小集群。我注意到一块石头上镌刻的“省界界碑景观介绍”的两段文字,兹录如下:
“此新雕制的第 12 号省界界碑,方位在光泽的西南端,于2023 年 9 月经批准重立于 322 国道旁的杉岭山脉古道原址之上,两侧各间距 10 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东与闽江上游富屯溪的水口码头相连;西与赣江支流资福河(源自光泽)的洵口码头链接,成了远古双向可通江达海的‘全闽第一陆道’。
这里,沉淀下了战国纪元以来军旅、商旅、行旅金戈铁马,商贾踵趾的名人轶闻,厚重故事;这里,铭刻住了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红军将士‘筹盐、筹药、筹款’及反‘围剿’战斗书写青史,铸造丰碑的光辉历程,如歌佳话。”
杉关设立 99 年后,光泽建县(979 年)。当地提供的资料素材还特别提到杉关比山海关、嘉峪关的设立还要早四五百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太多可比性,但是,沿着杉关的纹路,我们将触摸更多光泽的文脉。
杉关矗立杉岭之上。借助杉关的品牌,光泽县止马镇打造的杉关生态示范园蔚为大观:有珍树园、大寨寺巡检司、红军战壕栈道、朱子讲堂、振兴学堂、游客服务中心、生态文明践行馆及“三茶”融合展示馆。
沿着一条石阶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座刻有“永固金瓯”四个篆字的门楼,古朴厚拙,大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据查,这副联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笔下的《出游归鞍上口占》,诗写于何时何处未可考。不过,陆游曾多次福建为官,游历闽山闽水,客途杉关,也是可能。“寄怀楚
水吴山外”挂于此处倒是贴切。
过了楼门,登上平台,但见一株苍翠的香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隔着国道,对面是一座署着“闽赣雄关”的箭楼,箭楼西侧是一块镌刻着“杉关”的石匾 ,嵌在石墙的顶部,从时间落款看是1940年杉关重修时由时任光泽县县长熊家驹所题。
我们依然能清楚看到杉关的城墙向南北两翼延伸,给人以更多的想象。

光泽杉关古石碑景致
三
杉关几经圮毁、修复,而今面貌焕然一新。下了城台,向东慢行,国道两侧是杉关村整齐的房屋,间杂几间店面。穿过乡间小道和公园,就到了游客服务中心。由于不是节假日,杉关游客寥寥,在中心的茶座里小坐憩息,喝着当地产的红茶,却平添了几分清净。
杉关离光泽县城三十余公里,距西溪上游止马溪的水口码头也仅十公里远。我们从城关一路西行,到处青山绿水,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交通是便利的,一些车辆进出杉关,在闽赣两地行驶。阳光底下,几个村民在山坡上清理土地,准备复耕生产。当地民众种植烟叶、茶叶,守着连绵的群山,任时光从房前屋后、从清凌凌的止马溪流淌而去。
既是屏障,又是官道。明提学冯挺撰《儒学改建碑记》中云:“闽于方舆,东西一奥垠也,宸山襟海,另开局面。从北以入,必由三关:中为大安,则崇安当之;东为小关,则浦城当之;西为杉关,则光泽当之。而川、湖、江、广,从杉关为优,则光泽固咽喉之地也。”如今,被誉为“八闽第一关”的杉关,已然失去了往昔的功用。
除了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当地人更是希望把杉关建设成为融合关隘文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三种文化色彩于一体的古关隘,赋予它新意、新的使命。
何为杉关?明朝诗人危德华有《元宵咏杉关》一诗:“杉关兵寝不传烽,花县元宵乐事同。记得汉宫祠太乙,彩楼银烛绛绡笼。”透过旧时叙事,此诗展现了元宵时节杉关的人间烟火气、欢乐开怀的喜气、福气。多么美好啊!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