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 10:4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祁开龙



林译小说序跋的内容及价值

 

祁开龙

 

 

林译小说序跋是近代著名翻译家、古文家、画家林纾所翻译的外文小说的序跋(以下简称林译序跋)。它不仅是我们了解域外作家、作品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研究林纾思想并探寻晚清民初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从解释书名由来、介绍背景资料、阐明作品主旨三个层面,客观分析林译序跋的主要内容,进而归纳总结林译序跋的重要价值。

 

一、林译序跋的内容

 

林纾写作及发表的序跋共有125篇,其中,林纾为自译小说、自著、自编专著所写的序跋109篇,为他人著述所写的序跋共16篇。在这百余篇的序跋中,林纾为自己翻译的小说所作的序跋达76篇之多,占其翻译总数(已刊行的163部)的近一半。可见,林译序跋数量是很多的。从内容上看,这些序跋除了介绍西方小说的故事梗概之外,还包括解释书名由来、介绍背景资料、阐明作品主旨三大部分。

(一)解释书名由来

林译小说中有些书名直接与作品的主旨相关,但也有一些书名较为费解。对这些令读者费解的书名,有必要进行解释或说明。林纾为了让读者能更好理解小说书名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会在序言中专门解释。林译小说的题名,总体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

1、取小说中的物象以题名

如《斐洲烟水愁城录》序云:“书成,仍循探险小说例,名之曰《烟水愁城录》。愁城者,书中所有者也,较之桃源及别殿之洞天,盖别开一境界矣。”[1]《橡湖仙影》序云:“安琪拉之居有大橡,可数百年物,下临长湖,而安琪拉又得仙之名,故名吾书曰《橡湖仙影》。”[2]《蛇女士传》序云:“蛇女士者,英国孀雌威斯马考,囊蛇为戏,余因取以名吾书也。”[3]这些小说的题名,皆源于小说中所有的物象,如愁城、橡树、长湖、安琪拉(西方仙女之名)、囊蛇等。林纾在序跋中进行解题,透过对这些物象的介绍解释,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旨、人物特点以及小说所蕴含的哲理。

2、引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章句以题名

林译小说的题名,也有不少是以中国古文章句命名的,看似与文本内容关联不大,却往往体现了林纾的独特视角,所以林纾在序跋中常常特别加以解释说明。如《残蝉曳声录》的“残蝉曳声”引自唐代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中的“蝉曳残声过别枝”句[4],林纾以残蝉过别枝来暗讽柳素夫人乌沙拉之事,同时表达了他对柳素夫人再嫁之事的道德批判。正如其在序中所云:“残蝉曳声者,取唐人‘蝉曳残声过别枝’之意,讽柳素夫人之再嫁沙乌拉也。”[5]而小说《神枢鬼藏录》则是取自唐朝元稹《唐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兵部尚书兼左骁卫上将军充大内皇城留守御史大夫上柱国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中的“少学,读经史子,至古今成败之言尤所穷究,遂贯穿于神枢鬼藏之间,而尽得擒纵驰张之术矣”[6]句。《歇洛克奇案开场》序中林纾还特别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读,他说:“余曾译《神枢鬼藏录》一书,亦言包探者,顾书名不直著‘包探’二字,特借用元微之《南阳郡王碑》‘遂贯穿于神枢鬼藏之间’句。”林纾之所以取“神枢鬼藏”名是为了褒扬侦探“近断而远续,伏于无心,而应于弗觉,变化微渺,若神枢鬼藏焉”的破案能力,所以他认为如此命名虽不切合主题,但“宜人之不以为异”[7]

3、为臧否人物抒发情感而命名

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书名类似于中国武侠小说的林译小说,其用意也是十分深刻的。如《髯刺客传》序云:“作者之传刺客,非传刺客也,状拿破仑之骄也。吾译《恨绮愁罗记》,亦此君手笔,乃曲写鲁意十四蹇恣专横之状,较诸明之武宗、世宗为烈……此书殆为拿破仑之外传,其以‘髯刺客’名篇,盖恐质言《拿破仑遗事》,无以厌观者之目,标目髯客,则微觉刺眼。译音亦不能不自承为狡狯也。一笑。[8]《髯刺客传》《恨绮愁罗记》的题名与小说内容相去甚远,虽名为刺客而实写拿破仑之事。林纾如此题名,虽有标新立异达到刺激读者阅读欲望的目的,但更主要的是为了渲染作品主人公之品性,或“状拿破仑之骄”,或“曲写鲁意十四蹇恣专横之状”。

此外,还有因原题名《黑奴受逼记》不雅而改名的《黑奴吁天录》,以翻译形式类《吟边燕语》而题名的《吟边燕语》等。林译小说的题名形式多样,但从林纾在序跋中的阐释,我们就能清晰地理解他的深刻用意。这些题名其实是林纾个人见解的阐发,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林纾个人情感色彩,与林纾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

(二)介绍背景资料

林译序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给译作提供了相当翔实的背景资料,为读者解读小说文本作了先行的铺垫,主要有如下三种。

1、原作作者的背景资料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因为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故事往往是作者生活经历的体会,人生经历的映射,所以林纾在序跋中对原作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以及写作风格等做了诸多介绍。

在林译序跋中,林纾对英国作家迭更斯(今译狄更斯)着笔最多,于其小说也最为推崇,兹举数例如下:

《滑稽外史》序云:“迭更司,古之伤心人也。按其本传,盖出身贫贱,故能于下流社会之人品,刻画无复遗漏。笔舌所及,情罪皆真;爰书即成,声影莫遁,而亦不无伤于刻毒者。”[9]

《孝女耐儿传》序云:“若迭更司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10]

《贼史》序云:“迭更司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说,俾政府知而改之,每书必竖一义。[11]

林纾对迭更斯作品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他出身贫贱,故其尤擅长描摹、刻画下层社会生活。迭更斯希望透过下层社会生活的描写,抉摘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弊病,使当局政府能知而改之。通过对迭更斯的介绍,使读者更加容易代入小说内容,更能体会迭更斯小说所表达的情感。

2、译作的社会历史背景

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它往往会影响到整部小说的基调,影响到故事人物的特点等。林纾在译作序跋中专门介绍作品故事所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者不多,其中较为翔实者有《黑奴吁天录》《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滑铁庐战血余腥记》《埃及金塔剖尸记》《英孝子火山报仇录》等数篇。

如《黑奴吁天录》序云:“考美利坚史,佛及尼之奴黑人,在于一千六百一十九年,荷兰人以兵舰载阿非利加黑人二十,至雅姆斯庄卖之,此为白人奴待黑人之始,时美洲尚未立国也。华盛顿以大公之心官其国,不为私产,而仍不能弛奴禁,必待林肯,奴籍始幸脱。迩又浸迁其处黑奴者,以处黄人矣!……因之华工受虐,或加甚于黑人。”[12]林纾之所以要特别交代美国黑奴制度的社会历史背景,除了让读者能更加深刻理解美国黑人之悲惨外,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揭示黑奴悲惨生活之源,揭露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本质,达到警醒国人之目的。

3、介绍译作的文化背景

中西文化不管是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内在本质上,都有诸多差异。西方小说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中,承载着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内涵。在西方小说中,故事的男女主角往往是英雄、侦探、国王、精灵、贵妇、美女等,林纾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多有论述。如中西方对妇女有明显的价值观差异,林纾就特别详细介绍了西方有关妇人的风俗。《红礁画桨录》序云:“是中仍分淑慝……西人之论妇人,恒喻之以啤酒,其上白沫涌溃,但泡泡作声耳,其中清澄,其下始滓。白沫之涌溃,贵族命妇之侈肆,罄产恣其挥霍者也,清澄之液,则名家才嫒,力以学问自见者也,滓则淫秽之行,无取焉。”[13]对侦探,林纾则详细总结了其职业特点,《神枢鬼藏录》序曰:“所谓包探者,明物理,析人情,巧谍捷取,飞迅不可摸捉,即有遁情,已莫脱包探之网,而谳员又端审详慎,故民之坠于冤抑者恒寡,中国无律师,但有讼师;无包探,但有隶役……讼师如蝇,隶役如狼。”[14]诸如此类,林纾对西方小说中主要人物角色特点的详细介绍,有助于读者更好把握西方的民风民俗,把握故事人物的艺术形象。

(三)阐明作品主旨

在阐述作品主旨时,林纾会在译作序跋中采取叙述干预的方式,直陈译作主旨,犹如直接现身在读者面前,将读者带入他认知的作品世界中,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读者传递他的思考和认识。

《英国大侠红蘩蕗传》序曰:“此书为法国贵族男爵夫人所著,其斥自由平等,至矣,尽矣。”[15]

《梅孽》叙曰:此书用意甚微,盖劝告少年勿作浪游……全书不过万余语,余恐读者不解,故以数言。[16]

《电影楼台》序:“近者同魏生译是书,其中名言,均以戒惰为主。[17]

如上,为了将这些作品主旨直接加之于读者,林纾用极为肯定的词如“盖”“至矣”“尽矣”“在”“在于”“均”等来表达作品的主旨,抒写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期让读者对译作作品内容有个直观的印象。

此外,林纾在译作中,更是深怕读者误会自己之本旨,在序跋中跳出译本,直道自己本心。如《红礁画桨录》序云:“余恐此书出,人将指为西俗之淫乱,而遏绝女学不讲,仍以女子无才为德者,则非畏庐之夙心矣,不可不表而出之。”[18]《鹰梯小豪杰》叙曰:“此书无甚奇幻,亦不近于艳情。但蔼然孝弟之言,读之令人感动。想于风俗,不为无补,因草数言弁诸简端。”[19]林纾通过序跋这一介质,与读者直接面对面交流,直陈译作之宗旨所在。

 

二、林译序跋的价值

 

林译序跋的数量很多,内容十分丰富。林纾有如此多高质量的序跋传世,是因为他非常重视序跋的写作,不仅把序跋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特殊方法和引导读者正确鉴赏作品、理解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来看待,更重要的是把序跋作为借以言志、开启民智的重要媒介来看待。

1、托序言志,寓教于序

林纾翻译的小说虽多为言情、冒险类,故事内容也多以男女情爱、奇幻惊险为主,但林纾在序跋中往往强调的却是“孝悌”“友爱”“自由平等”“独立”“戒惰”“女学”“西学”等主题。其中,“孝悌”是林译小说序跋常见的主旨,除在译作题名上直接取以“孝子”“孝女”外,在他的多篇序跋中反复强调。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序云:“书言孝子复仇,百死无惮,其志可哀,其事可传,其行尤可用为子弟之鉴。”

《孝女耐儿传》序云:“此书特全集中之一种,精神专注在耐儿之死。读者迹前此耐儿之奇孝,谓死时必有一番死诀悲怆之言,如余所译《茶花女之日记》。乃迭更司则不写耐儿,专写耐儿之大父凄恋耐儿之状。”[20]

《深谷美人》叙云:“此书为英国倭尔吞原著,中叙一孝友之贤女,名曰马佐里……叙马佐里之慎守礼防,孝其孀母,事其羸姊,导其弱妹,抚恤孤嫠,力崇俭约,茹百苦而安义命,罢四肢而勤职役,一生安贫信道之心,使人归仰无已。”[21]

近代西学东渐之后,国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包括孝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日益淡薄,甚至形成了西学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完全对立的观念。林纾认为孝是人之天性,不是“吾中国独秉之懿好”,而是“为万国所共有也”。所以,他提出了“西人不尽不孝矣,西学可以学矣”的观点,这也客观反映和说明了林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西学观。林纾在译作序跋中反复强调西人亦有“孝子”、“孝女”,且其“孝”是“至孝”,让人“哽咽几不能着笔”,“使人归仰无已”。

2、唤醒国人,开启民智

在近代中国之大变革之下,民族存亡、社会危机、道德衰败是当时爱国之士所要直面的问题。面对民族危亡,林纾直言:“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惟有译书。”[22]林纾在林译小说序跋中一再为昌西学、开民智而呐喊,“时时以译述醒我同胞”,希望借译作唤醒、激发国人的爱国之情。是故,“儆醒”“警醒”“严鉴”“鉴戒”屡见于林译序跋,足见林纾之苦心。

《滑稽外史》序云:“此书之成,即欲警醒家有子弟者,勿赴尧克歇埃,则此书成为有关社会之书。”[23]

《不如归》序云:“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摅其胸臆,非敢妄肆嗥吠,尚祈鉴我血诚!”[24]

《红礁画桨录》译余剩语云:“吾请天下之爱其子弟者,必令读此二书,又当一一指示其受病之处,用自鉴戒。亦反观内鉴之一助也。”[25]

微信图片_20250213110252.png

                          微信图片_20250213110350.png

                                                           微信图片_20250213110406.png

《孝友镜》译余小识云:此书为西人辨诬也……命曰《孝友镜》,亦以醒吾中国人,勿诬人而打妄语也。[26]

林纾呼吁声声泣血,希望以西人为镜,以警醒国人,希望借西人之侠振奋国人之气,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振兴愿望。

此外,林纾序跋中有记社会历史背景者,多希望以外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资为中国所借鉴。如《利俾瑟战血余腥记》叙云:“是书果能遍使吾华之人读之,则军行实状,已洞然胸中,进退作止,均有程限,快枪急弹之中,应抵应避,咸蓄成算,或不至于触敌即馁,见危辄奔,则是书用代兵书读之,亦奚不可者?”[27]《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序:“盖愿世士图雪国耻,一如孝子汤麦司之图报亲仇者,则吾中国人为有志矣!”[28]林纾希望国人能从其他国的亡国之耻中,汲取经验教训,激发国人的尚武精神、爱国之志。

可见,林译序跋是林纾对国人特别是青年人进行政治“教化”的最重要载体,他试图通过对作品主旨的评析,来向读者传达他对时局的认识与思考,进而达到“教化”之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林纾小说“教化”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他对青年学生怀有极大的情感与期待。“敬告诸读吾书者之青年挚爱学生……正欲吾中国严防行劫及灭种之盗也。”[29]“冀以诚告海内至宝至贵、亲如骨肉、尊如圣贤之青年学生读之,以振动爱国之志气”[30]他希望年轻人能激发爱国之志,能人人志于学,人人精于实业,如此国家方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林译序跋是林纾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译作的导读,也是晚清民初中国积极向外学习和努力引进外国文学的见证。让读者不但能了解域外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及风格等情况,更能深切感受到林纾为中外文学交流所作的不懈努力及翻译的整个心路历程,让我们对林纾的爱国之情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从中窥探出晚清民初的政治、文化转型下文人的群体特征。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2025年第1期,作者为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福建省社科基地“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成员

 

注:

[1]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译:《斐洲烟水愁城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3页。

[2]哈葛德著,魏易、林纾译:《橡湖仙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页。

[3]科南达利著,魏易、林纾译:《蛇女士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页。

[4]李龙主编:《方干诗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18年,第73页。

[5]测次希洛著,林纾、陈家麟译:《残蝉曳声录》,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第1页。

[6](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卷5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60页。

[7]科南达利著,魏易、林纾译:《歇洛克奇案开场》,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页。

[8]科南达利著,魏易、林纾译:《髯刺客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页。

[9]却而司迭更司著,魏易、林纾译:《滑稽外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4页。

[10]却而司迭更司著,魏易、林纾译:《孝女耐儿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2页。

[11]却而司迭更司著,魏易、林纾译:《贼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页。

[12]斯土活著,魏易、林纾译:《黑奴吁天录》,上海:文明书局,1920年,第1页。

[13]哈葛德著,魏易、林纾译:《红礁画桨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页。

[14]阿瑟毛利森著,魏易、林纾译:《神枢鬼藏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页。

[15]阿克西著,魏易、林纾译:《英国大侠红蘩蕗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第1页。

[16]伊卜森著,毛文钟、林纾译:《梅孽》,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第1页。

[17]柯南达利著,魏易、林纾译:《电影楼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1页。

[18]哈葛德著,魏易、林纾译:《红礁画桨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3页。

[19]杨支原著,林纾、陈家麟译:《鹰梯小豪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第2页。

[20]却而司迭更司著,林纾、魏易译:《孝女耐儿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2-3页。

[21]倭尔吞著,陈器、林纾译:《深谷美人》,北京:宣元阁,1914年,第2-3页。

[22]林纾:《译林序》,《译林》1901年第1期,第1页。

[23]却而司迭更司著,魏易、林纾译:《滑稽外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8页。

[24]德富健次郎著,林纾、魏易译:《不如归》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3页。

[25]哈葛德著,魏易、林纾译:《红礁画桨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5页。

[26]恩海贡斯翁士著,王庆通、林纾译:《孝友镜》,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第1页。

[27]阿猛查登著,林纾、曾宗巩译:《利俾瑟战血余腥记》,上海:文明书局,1904年,第2页。

[28]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译:《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2页。

[29]哈葛德著,魏易、林纾译:《雾中人》,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2-3页。

[30]沛那著,李世中、林纾译:《爱国二童子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