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馆长序跋系列”专题·
福州古驿道文化剪影
——《福州古驿道》前言
驿道,顾名思义是中国古代为传布王朝政令而由官方设置的交通道路与接待传舍的总称,驿是客栈,道为路途。中国之大,无道路则不能通达四方,无传舍则不能供逆旅客人,故其来源甚古。史载周王朝“置邮传命”,即设置邮馆以接待奔忙于驿道上传布朝廷政令公函的通信人员。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可见春秋时期通过驿道传送公文已十分普遍。到秦代,始皇帝大修驰道(直道),以方便调兵、运粮与通信。随着社会发展,驿道不断拓展,传舍也不断完善。
福建多山,层峦叠嶂,“山脉绵亘,道里崎岖”,号称“东南山国”。羊肠鸟道适足喻陆路交通的艰难险阻,有曰闽道实难于蜀道;域内水系虽众,而溪壑纵横,山高岭峻,水行也极危殆,故驿道开辟尤显重要。福州地处山海之间,水环山绕,远离中原,作为行政中枢,要时时保持与中央的联络,故自古注意开辟山道与水路交通。水陆兼济,故驿路之设尤显重要。
驿道虽由官设,终则利民。行道之人,徒叹“道阻且长”,未思开发者与维护者之艰辛。福州远离中央王朝,既入版图便有政教公文的传布,所以驿道通勤必然频密,难以计数,只是史书记载极少,只有行旅之人的零星记述,好在至今尚存的一些古迹文物可以聊补载籍之缺略,资观览而助研究。史载以福州为中心向外发散的道路有多条,而作为驿道的山程、水路,总的说来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出的出行通道主要有四条,即福温路、福莆路、福延路、福瓯路。以此为基础,各地都派生出许多大小山间小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也拜托驿道所赐。
晚唐诗人周朴有诗称:“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大体勾勒出福州地区的地理形势,也指出福州古驿道建设的特点,在于重山环绕和江水穿流。福州古驿道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向外延伸的陆驿迴环曲折、崎岖不平,难以放纵策马驱车,山行者费时旷日;驿站之兴作始也简,由于地僻路远,驿路经行处官设的铺、站、馆、亭难免简陋不适,明清以后渐次改观。其次,福州沿江滨海可通舟船,且又有闽江穿城而过,闽江又分为白龙、乌龙两支;闽江中游自延平以下,又有许多大小溪涧汇流其中,故水量丰沛,颇便舟行,因此而设不少水路驿站,官私邮递行旅均得歇息、投宿之便。而且,陆驿、水驿互相衔接,大大方便出行的旅人。其三,从福州出发或过路福州的南闽旅客中,颇多北上应考或回程的举子,也有赴任或返乡的官绅,商贾游客及游方僧人,自不待说。文人雅士不管是结伴同行或单身登程,一路游山玩水、访寺拜庙,多有吟诗作文,或摩崖题刻,丰富驿道沿线的人文景观,增添艺文载笔和旅途佳话,也为寂寞的旅途增加活跃的精神抒发。福州驿道上经行的旅人以文士为众,故多题咏、唱和留在篇什、碑碣之中,作为驿道标识与文物遗存,为后人留下可观的文化财富。
福州进京驿道古代堪称科举之路,今人誉称“状元道”。实不尽然,状元不世出,因是科举的至高荣选,常人可望不可及。但凡读书人,都有状元梦,古代称“一封天子诏,四海状元心”,可见人同此心。清代林鸿年也曾念兹在兹,曾作诗称“状元二字消难去,我亦摩挲铁砚来”。表达他坚执的信心,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想来他赴考必也路出北峰“状元道”吧。千百年间,奔波于“状元道”上的士子不知凡几,得遂青云志者以福建为众,福建又以福州、莆田人为多。清人宋荦《邯郸道上》诗云:“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因为邯郸古道驿站中曾经演绎过卢生科举高中的“黄粱梦”故事,后世好事者便在道旁建卢山祠以作励志纪念,从而招来宋荦的嘲讽。当然,从进京驿道上走过的也不尽是名利客,自然还有有作为、有担当的清官、循吏,甚至是治国、平天下的能手,当然更多的是平庸之辈。不管怎样,古驿道上匆匆来往的无数过客,不管是官吏、军士、农夫、商贾、举子、游客,都曾借助驿道站铺之便,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驿站之功岂不伟哉?
而今,驿道多已作古,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隐入山林溪谷之中,回归自然;或蛰伏于现代建筑之下,化身异类。再也不闻往日车马喧腾的热闹和市肆交易的纷扰。繁华落尽终归平淡,再也不见文人雅士的觞咏,亲友恋人的饯别;有的只是空山寂林,或流水鸣泉;行经古道者偶遇过客回眸,常见看客赏景。
编辑本书,意在为福州古驿道存史。驿道虽已连同它的附属建筑、人文景观隐入历史,但这过往曾经造福州人乃至福建人、外地人的文物和故事还久存于人们的记忆和卷帙之中,何况与其相关的村舍、古迹还将长期存留。值此升平之世,人们出于知史或观赏的目的,有心作访古调查,回望历史,立此存照,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况且古人道出于此,多有流连咏赞之诗,记事抒情之文,百口流传,经久不废,我辈更应珍惜,不使明珠投暗,华章沦没。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至今许多事物溯源不易,保存实难,唯有付诸枣梨,可以化身千百,经久传远。本书编成多赖众人之力,众擎易举,故不逾年而功成,乡邦多一实录,后人得以便览,幸甚至哉。